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74620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修订河中石兽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河屮石兽》教案【教学目标】一.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人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屮心意思。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形象总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纶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第一课吋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文,从中找出答案。二、作者简介:【纪旳轶闻】三、初读课文。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思考问题。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儿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儿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四、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
3、各层次大意。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五、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工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啓、泥沙。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4、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六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七课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
5、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八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匕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
6、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
7、沾沾自喜)五、分析最示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1、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2、归纳木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3、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屮的石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冋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旳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屮有两块人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人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8、。十多年示,有人在离原地卜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木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4、原來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旳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旳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