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22990
大小:382.8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10-13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_图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及说明【总体设计思路】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对待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如何面对抗战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如何以优质的“问题”为抓手,将学生的思维和历史认识逐渐引向深入?经过反复酝酿和修改,最终确定了本课的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抗战史上的几个焦点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历史研究素养和认识水平。”这与“课标”要求不相违背。“课标”对本课的内容目标描写为“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
2、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在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这些内容都融入到了具体的“焦点问题”中(详见下文说明),运用这些史实去演绎和理性地分析这些“焦点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按部就班地呈现和学习这些知识点本身。教学设计中要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标”而不是刻板地依照“课标”。随着人们对抗战史研究的深入,有些问题已经渐趋明朗和达成共识,但在教材的叙述中仍没有得到跟进,比如中国抗战持续的时间问题,有的教材仍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再如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等等,都需要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同时,为何日本右翼势力频频抛出反华言论、一再否认侵华历史?就要引导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激起
3、仇FI的情绪,而更应寻找有力的历史证据予以理性地论证和驳斥。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有效甄别、选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历史研究素养和认识水平,而不是简单地掌握“课标”屮的具体内容。并非史实不重要,而是要运用史实去理解和论证具体的问题,探究历史的真相,提升历史认识层次,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历史研究的基本素养和意识,而不是变换着样式去记忆和理解这些历史事实,即便高一年级的学生,也理应如此。在对待和利用教材内容的问题上,主要考虑两点:一是直面教材中那些陈旧(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硬性的“盲点”,设置出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和史料情境,引导学
4、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一是坚持“三不讲”的原则,即: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的不讲;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与本课教学FI标无关的内容也不讲。本课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大众化”的,学生都已相当熟悉,就根本没有必要再占用时间去学习了。这里关乎到了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并非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有价值的,也并非是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需经教师引导学生才能学会的。出于教学目标的考量,要善于遴选和删减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根据需要,增添相关的教学内容,为此,本课补充了大量的辅助史料供学生学习选用。抗战史研究屮的焦点和认识分歧的问题很多,要悉心研究、选择合适的问题进入到高屮生的学习视野屮。这里涉及到两个
5、目的:一是尽可能还原给学生相对真实的历史;一是要学生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孤证、伪证不立”的证据意识和历史研究方法。为此,本课选取了“抗战持续的时间”“抗战的主力”“抗战的正义性”和“日本败亡的原因”等四个适合高中生研究的焦点问题。关于本课的“问题”设计。要以优质的“问题”为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逐渐深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查阅了网络上流传的课件,发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俗套和凌乱。绝大多数课件都是从“背景”、“主要战役”(“进程”)、“日军暴行”、“国共合作”、“胜利意义”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俗套的“问题”既不利于激起学
6、生的探究兴趣,也缺乏一条主线的统领,相对散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为此,本课从课题《伟大的抗日战争》出发,首先提出一个具有统领意义的“母问题”一一“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随着思考的深入,渐次辐射出儿个更为具体、灵动的“子问题”。“母问题”为核心,“子问题”为辅枝,学生的思维渐次展开,逐渐深入。这样,就实现了学生思维的聚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史料。笔者认为,有效的史料不应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原和变相复述,而应是对教学所需内容的弥补、扩展和深化。为此,本课给学生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史料,帮助他们深化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具体流程及设计说明】步骤一:要求学
7、生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所提供的史料,从战争的规模、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证“为何称抗FI战争是伟大的”?抗tl战争是伟大的!领域角度论据规模战场范围持续时间参战力量性质正义性世界性影响结果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设计说明:在起始阶段,即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这个表格,论证“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这样一个核心主题。这是统领全局的“问题”,是学习的抓手。开宗明义,提出清晰的学习任务和思维的导向。这不是琐碎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依据“内在联系”进行的深度整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相统一的载体。该“问题”契合了本课的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