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

ID:43710334

大小:36.32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0-13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_第1页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_第2页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_第3页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_第4页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下“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博士学位论文■地区间主义视角V16+1合作”的运行模式浅析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是中国倡导建立的最重要的地区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之一。“16+1合作''在结构类型、运行方式等方面既具有地区间主义的一般特征,也包含了地区间主义的特殊性,其“主权国家化”的运行模式适应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以经济发展为合作目标、以尊重主权为合作基础、以战略对接为合作手段、以弱制度建设为合作约束的地区间合作要求。但是,由于“16+1合作”在结构特征上具有准地区间主义和复合双层结构,因此,在未来的合作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考虑欧盟因素、国别因素和次区域因

2、素,更好地推动“16+1合作”的全面与均衡发展,为"16+1合作”增添新的、内在的、持久的发展动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加强,中国开始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的一组国家建立正式的、制度性、整体性合作关系,并将地区间合作视为中国开展多边机制建设和多边外交的重点,先后推动了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04年)、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2005年)、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200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2012年)、中国-拉共体论坛(2014年)等中国与其他地区国家之间的整体性和地区间

3、合作机制,这些合作机制正在成为当前地区间对话与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简称"16+1合作”),自2012年正式建立以来,得到快速推进。本文试图通过地区间主义的理论视角,对"16+1合作”的一些结构特征和运行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16+1合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解决思路。一、地区间主义的类型与“16+1合作”的特征(一)地区间主义的主要类型关于“地区间主义”的基本概念,研究地区间主义的主要学者弗雷德里克・索德尔伯姆(FredrikS?derbaum)认为,所谓"地区间主义

4、"(Interregionalism)是指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的国家之间形成的机制性对话与合作关系,因此必须涉及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合作方来自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国家;二是机制性,这意味着对话与合作关系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固定化的框架,包括''硬机制”和“软机制”1。“硬机制”是指地区间合作的实体化机构,如年度性或固定时间的地区间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地区间部长级会议、秘书处等固定化、常设性的机制和机构等;“软机制”是指在实体化框架下形成的规范、原则、价值认同等,如地区间合作所达成的各种宣言、声明、协议以及领导人讲话等2,或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常态化对

5、话、交流与合作的活动。国际社会经历了两代地区间主义。第一代是兴起于冷战时期,主要出现于二战结束后,并延续到20世紀80年代末,是以冷战为主要时代背景,以欧共体为主导。第一代地区间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欧共体和东盟之间建立了两大地区集团之间的正式关系(1977年),以及欧共体与欧洲国家前殖民地之间建立的正式关系,如1975年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签订了贸易和经济协定,即“洛美协定",是西欧国家为了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一种方式。随着冷战结束,第二代地区间主义开始应

6、运而生,主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并延续至今,目前仍处于蓬勃发展的势头中。第二代地区间主义的背景是全球化。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体系瓦解,国际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为了应对全球化所导致的民族国家对国际、国内事务控制力的下降,开始出现了地区一体化的热潮,如欧共体进一步发展成欧盟,东盟进一步推进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非洲和拉美地区通过非盟和南椎体等组织也加快了地区一体化进程。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推动下,地区间合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形成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等为代表的地区间对话与合作机制3o两代地区间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国际体系的

7、背景不同、合作范围的差异。第一代地区间主义主要发生于冷战时期,是在两极冷战体系的夹缝中发展,地区间合作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单纯的贸易关系,主要发生于欧共体与欧洲国家前殖民地之间,促进双方的互惠经贸关系。第二代地区间主义主要发生于冷战后的全球化时代,随着贸易、金融、技术和市场都呈现出快速全球化态势,民族国家对国际治理和国内治理都受到极大的挑战,需要在地区层面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化危机,由此推动了地区一体化,并以地区的集体身份进一步推动地区间合作。与第一代地区间主义侧重于单纯贸易问题不同,第二代地区间合作的范围具有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并形成互为交叉的

8、、更为紧密的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4o全面性和多重性,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安全、地区间主义类型主要根据参与行为体进行划分,根据海纳•汉吉(HeinerH?ngg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