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90046
大小:2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2
《浅谈中国传统体制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前不久,《南方人物周刊》专访了凤凰卫视的创始人刘长乐先生,在采访屮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接触的邓(小平)、杨(尚昆)这些老领导,他们本身实际上都很开放、很开明,关键是体制,……即便是他自己同意要播出來的东西,你也播不出去。”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究竟是怎样的一只无形的手在阻碍着它的前进。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虽然讲的是四百多年前的故事,但我们如今仍然能够看到这种传统体制的痕迹,并且其依旧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其实简单说来,这本书不过是讲了六个人的故事: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调和者首辅申时行、回天乏术的首辅张居正、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本书的英文版署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即《1587,不重要的一年》,然而作者认为,事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一年发生的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左右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这些小事的发展,正是囿于体制的框架。正如我们开头所引用的刘长乐先生所说的话,一个囿于体制者,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人济苍生之志,也难从根本上改变残酷的现实。张居正是一个挑战
3、者,万历皇帝是一个屈服者,申时行是一个调和者,海瑞是一个卫道士,戚继光是现实者,而李贽则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然而无论他们选择了哪条道路,最终收获的都是悲剧,这正是一个残酷的体制所必然导致的结局。在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庞大帝国所谓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一个在历史上争议甚大的君主,他统治期间46年不上早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让人不免唏嘘。殊不知,在万历十五年之前,他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亦有能力有智慧的君主。“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宫,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
4、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如果他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冃,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唯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同时,走进这悲剧性的骸骨,也不能不令人为这整个帝国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的皇帝没有能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政治&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份,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
5、,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这是作者对于万历皇帝的一番评价。“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出力政务时摒弃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甚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万历皇帝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实施的真相,明白了自己立常
6、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世纪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万历皇帝没有坚强的意志,却不代表他没有清醒的头脑,当意识到他没有能力和这个体制一较高下的时候,他选择了退避,自得清闲O少得耗费心力的他或许正是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吋间最长的皇帝之一。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呢?皇帝的权威来自于百官的俯伏跪拜,文官体制又脱离于统治基础,制度对公务员要求苛刻同时又漏洞百出,统治国家依靠道德而非法律,一切行动皆以维持王朝的安全为主要目的。所以无论你出身什么阶层,你拥有什么样的背景,你身怀何种技艺,都无
7、法改变个人在这个体制屮被裹挟的现实。时至今R,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这样一个梦魇o官僚系统日益臃肿,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并没有增多。经济的高速发展掩盖了许多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却裹足不前,甚至连经济增长的数字也越来越多的因为体制的被质疑而受到质疑。我们的外在的文化由于外來文化的冲击以及自己保护意识的不足已经越來越被人们所遗忘,然而骨子里所流露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被磨灭。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无助于政治的变革,官本位等这些糟粕思想却往往成为旧制度的卫道者。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是在内忧与外患的
8、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原有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建立。然而这种制度的建立乂无法离开中国人旧有的思维方式,新的体制再次体现出中国特色,一次又一次的走向循环。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持续性的影响,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呢?学生认为,在全球化浪潮Z下,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