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22792
大小:1.86 MB
页数:270页
时间:2019-10-11
《刑事科学技术概论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刑事科学技术鉴定基本原理一、刑事鉴定的哲学基础二、物质交换和信息转移原理三、同一认定原理四、种类认定原理二零零九年十月二00九年十月西南政法大学一、刑事鉴定的哲学基础(一)刑事鉴定客体的性质1刑事鉴定的客体就是鉴定人从事技术鉴定所指向的对象,它是留下特征反映体的人或物,但客体不包含特征反映体,它包括:(1)受审查客体(已知)(2)被寻找客体(未知)(3)刑事鉴定的客体与鉴定对象不同:鉴定对象是从事鉴定的依据,它或者本身就是客体(一般是受审查客体)它或者是客体留下的特征反映体2成为刑事鉴定对象的三个条件(1)鉴定对象与刑事诉讼存在关联性或可能相关一些技
2、术鉴定,其目的就是确定是否存在关联性,如确定现场的手印是否被害人、作案人所留。(2)鉴定对象必须具有合法性,即鉴定客体与特征反映体的收集必须按照合法程序进行。(3)鉴定对象所承载的案件信息能够为现代成熟的科学技术所解答。3刑事鉴定客体的三个哲学属性(1)鉴定客体具有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生成时形成的(自然无生命之物)特殊性是在加工、生产中形成的(人造之物)特殊性是在遗传变异中形成的(生命之物)特殊性是在使用中形成的客体的特殊性越强越易识别,越弱越难识别(2)鉴定客体的稳定性稳定是相对的,事物始终在变化不同事物稳定性不同稳定性是我们识别的基础客体的稳定性越高,可
3、鉴定性越强;反之亦然(3)鉴定客体的反映性(4)需要警惕的几个问题这些规律仅仅是一种信仰、无法证实需具体考虑客体本身的情况(特殊性与稳定性)需研究客体在其它物质上的反映能力反思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与误区4刑事鉴定客体的特征分类刑事鉴定的客体特征指客体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特点:(1)根据客体特征的表现形式,分为:外表形态特征物质成分、结构特征动作习惯特征(2)根据特征具有的价值:种类特征——对应于种类认定个体特征——对应于同一认定(二)刑事鉴定的认识模式1逻辑认识模式(1)归纳推理完全归纳问题;不完全归纳问题(休谟问题、罗索火鸡问题)(2)演绎推理演绎的前提始
4、终是归纳所得靠,因而演绎并不必然可2非逻辑认识模式(1)经验判断——实用理性(2)自由直观——顿悟、灵感随着不假思索下意识即可操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提高了很大一步。——怀特海二、物质交换/转移和信息交换/转移原理(一)物质转移原理1概念法国侦查学家、法庭科学家埃德蒙·洛卡德(EdmondLocard)博士在20世纪初叶所著《犯罪侦查学教程》首先提出物质交换原理(LocardExchangePrinciple)或物质转移原理(TransferTheory):无论何时,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在接触面就会产生物质的转移或交换现象。物质的转移:一般是因外力作用承痕
5、体在造痕体上留下痕迹(具有单方性)物质的交换: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碰撞、挤压、摩擦的作用下,使各自接触面的物质脱离,并分别转移到对方(具有相互性)物质转移必然伴随物质交换,但物质之间发生交换并不必然产生转移洛卡德证明自己的案例:在一起伪造金属货币的案件中,洛卡德用自己制造的吸尘器对嫌疑人的衣服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在衣服上发现的尘土里含有锡、锑、铅(全世界伪造货币者最常用的金属)的混合物金属颗粒,通过化学分析证明,金属颗粒与货币在成分上相同。当洛卡德指出,嫌疑犯衣服上的这三种金属的比例同怀疑是他制造的假币中所含金属的比例完全一样时,面对这样的证据,嫌疑人承认了所犯
6、的罪行。2物质交换/转移原理的发展物质转移原理最初仅仅适用于灰土、毛发等微量物证,后来经过学者们的拓展,逐渐扩展到(1)宏观物证领域:即物质转移原理表明犯罪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物质转移的过程,作案人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总是跟各种各样的物质实体发生接触和互换关系。(2)立体物证领域3物证转移或交换的种类(1)根据转移或交换的形式:A痕迹性物质的交换和转移B实体性物质转移和交换a有形物体的交换和转移b无形物体的交换和转移(2)根据转移或交换的范围:宏观交换或转移:犯罪现场与作案人之间的物质交换或转移微观交换或转移:具体微观物质的交换或转移4影响物质
7、交换或转移的因素①分离力及客体被分离的难易程度。这两个因素影响在转移中可以获得碎片的数量和大小。②转移力及物质转移的难易程度。它们决定一个子碎片粘附在他的“母体”或转移到目标物上的可能性的大小。③转移的碎片的数量。④碎片的附着能力。⑤二次转移,指的是碎片从其来源A转移到目标物B,又从B转移到C.当在C上发现了来源A的碎片时,就可能导致推出A与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错误结论。⑥无关转移,指的是碎片转移、或被发现在与犯罪事件不相关转移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后两个影响因素使人们认识到实施犯罪行为并不总是发生在由源物体到目标物的物质转移之中,同时在犯罪现场上的物质可能
8、和犯罪有关,也可能无关。5物质交换或转移原理面临的挑战(1)它适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