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19768
大小:730.39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9-10-11
《芮城县重污染天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芮城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八月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1编制目的11.2编制依据11.3适用范围21.4工作原则31.5预案体系32组织机构与职责42.1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指挥部42.2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52.3应急工作组62.4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73预防与预警103.1信息监控与预报103.2预防113.3预警114应急响应144.1应急响应程序144.2分级响应144.3分级响应措施15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4.4信息公开与报送264.5应急终止275
2、总结评估275.1调查与评估275.2奖惩276.应急保障286.1人员保障286.2监测与预警能力保障286.3物资保障286.4通信与信息保障296.5经费保障296.6制度保障297.宣传、培训与演练298.附则308.1预案管理与更新308.2预案实施时间和解释部门308.3名词术语30附件:1.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机构图2.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程序图3.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发布流程图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4.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强制性措施责任分解表5.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成员及联系方式6.
3、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限产限排企业名单7.芮城县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停产企业名单8.芮城县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源名单9.评审意见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切实做好重污染天气情况下污染控制工作,提高县政府应对重污染天气的能力,规范应急程序,明确应急职责,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减轻重污染天气对大气环境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山西省及运城市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
4、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6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08);(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7)《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8)《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9)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10)《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17号)(2011.05);—30—(
5、11)《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12)国家环保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环办(〔2013〕2号);(13)国家环保部《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环发(〔2013〕104号);(14)国家环保部《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方案(试行)〉的通知》环发(〔2013〕111号);(15)国家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函》(环办〔2013〕504号);(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
6、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17)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发〔2013〕38号);(18)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运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运政办发〔2013〕117号);(19)其他法律、法规和文件。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不利气象条件下持续性重污染天气的重点防范、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
7、2012)—30—,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或等于201,即空气质量达到5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天气状况。1.4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涉气企业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重污染天气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重污染天气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2)坚持加强预警,提前响应。积极做好空气环境和气象条件的日常监测,及时准确把握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做好重污染天气事件预测预报工作,做到及时、快速和有效应对;(3)坚持属地管
8、理,统一领导。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各单位积极参与和具体负责”的原则,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充分发挥部门的专业优势,提高快速反应能力;(4)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工作机制,积极采取行政、法律等手段,最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