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94420
大小:213.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浅谈道家养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记得2003年央视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很有趣:郭靖刚上桃花岛,迷路了,正左顾右盼之间看见一只乌龟,那龟背上驼者一个木牌,郭靖上前看,赫然写着“独孤求败”四个字。这当然是老顽童的杰作。后来看小说,金庸并没有安排这么一出,原来是编剧的锦上添花。当时的东邪、西毒、南消、北丐那一个不是自以为武功天下第一,要搞华山论剑,争的死去活来;但一只小乌龟,仅凭长寿这一点就足可笑傲江湖,藐视群雄,哈哈,老子命大。不得不佩服编剧的精巧构思。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共同的主题。身处太平之世,人类自然希望能健康长寿。但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一天到晚几乎都坐在电脑前,长期受严重的辐射,
2、加上很难想到要或没时间做运动以缓解一天的疲劳。于是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一个流行名词一一亚健康,看似没有疾病,身体却乂诸般不适。但亚健康乂不是病,去医院花钱看不了。换个思路,我们能否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对治的方法呢?中华文化尊黄帝为始祖,传承发展五千余年。其间,产生并吸收过许多文化流派,最后形成儒、道、释三家鼎立的局面。针对这三者的社会功用,南怀瑾先牛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道家则像药店,不牛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像药店,这是就其社会功用来说的。事实上,与儒家和佛家相比,道家格外
3、重视健康与长寿。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其核心内容,以修道成仙为道教徒追求的终极目标,以神仙为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样。因此,道教讲求“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长生久视”。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创教及今,已有近两千年,其关于养生的思想、成果不可胜数。涉世不深,才疏学浅,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下面仅对道家养生做一浅谈。我以为道家或道教养生可分成三个主要方面:动养、静养、食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动养,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叫“生命在于运动”。提到动养,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时下吵的火热的传统武术。实际上除武术外,道家的动养还包括导引、服气、辟谷、按摩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从
4、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创制了导引术,即学习外界事物的动作,特别是各种动物的动作,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导引又被称作“道引”。《庄子•刻意》中就有“吹啕(xti)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导引术传承至今影响比较深远的首推五禽戏。据传,华佗根据古时候仙人和汉代道士像熊一样活动肢体,像鸟一样左顾右盼,伸展各处关节,创制了五禽戏,即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经常练习五禽戏可以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增长气力,延年益寿。服气,即在呼吸吐纳中吸取天地精华,实际上应该是呼吸新鲜空气。现代人成天呆在空调房里,门窗紧闭,毎天呼吸污浊之气,
5、即便在室外也由于城市空气污染而呼吸不到干净空气。因此,服气术在现代社会是很有用的。把道家服气的思想借鉴过来,有时间去旅行,接近大自然,吸取生气,吐出死气,便可以祛病延年。这也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养生方法呀!辟谷,即避除五谷杂粮。所谓辟谷,其实并不是完全不吃不喝,而是用一些药物替代食物,而水肯定是要喝的;用药物来补充全身的气血,从而提高生命元素。记载在案的最早进行辟谷实践的是张良。对于普通人来讲,修习辟谷儿乎不可能,但其思想却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拒绝大鱼大肉,不暴饮暴食,避免高血脂、高血糖,减小得“富贵病”的儿率;使身体内气血畅通。按摩,是用手指、手掌按一定的方法对身体的某些部位作用
6、,获得诸如调气活血,疏风散寒,输筋利节,开窍明目等效果的一种养生法。道家的按摩术包括按、摩、推、揉、点、捏、擦、拿八种方法。对于很多坐办公室的人,一天工作下来,很容易疲劳,肌肉紧张,气血凝滞,按道家的方法多揉一揉,按一按,对于缓解疲劳是绝对有用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道家静功养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中保持不动的一种养生法门。“静中有动”,“外静而内动”,“形静而神动”,外形看似不动,而内里在不停的调理运动。回到开头的那只乌龟,我曾经想是不是应该生命在于静止。你看那乌龟或一动不动,或行动缓慢,但却能一口气活他上千年。“至虚极,守静笃”,其实道家讲究两极相生,两极相通,动静结合,
7、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对于静养,道家主张清净寡欲,万念俱灰,重善积德。静养法门又可分为心斋、坐忘、存思、守一等诸法门。《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说“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指保持心的虚静,摒绝任何思虑。人的生命有限,而认知无限。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这无限的认知,就必定会使人疲惫不堪,无法逍遥自在。只有时不时的摒弃智欲,断绝思虑才能摆脱“人为物役”的状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