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20800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9
《广东省深圳市平湖实验学校高中语文 6《鸿门宴》细节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抽丝剥茧品刘邦——《鸿门宴》细节赏析细节描写是《鸿门宴》最成功处,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呼之欲出。其中刘邦个性最为复杂,文章对他的描写也最为生动。深入细节内部,我们就能对他产生深刻的认识。一侧一正,两次描写显示大器气质侧面描写: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曹无伤预约封赏,向项羽密告刘邦有野心时,项羽立刻决定“击破沛公军”。范增则火上浇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的话从侧面描写了刘邦非凡的大器气质。“贪于财货,好美姬”是刘邦
2、的缺点,但“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前后对比,可知刘邦此时克制了欲望,已经以大局为重,胸怀变得博大,目标趋于宏远。而这种抑天性以图大事的气质正是所有建立大事业的人所应具备的。“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虽然是范增以五行谶纬之说激项羽下决心,但也从侧面暗示了刘邦的声威对范增造成的心理震慑,表现着刘邦超乎寻常的领袖风度。鸿门宴结束,范增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则是对刘邦大器气质的完全肯定。正面描写:山雨欲来,形势危急,刘邦听到项羽决定后“大惊”,对张良两次发问:“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不要仅仅以为这是刘邦在危机面前的无奈之举,
3、也不要以为这是刘邦无能的表现,其实这正是刘邦最厉害的地方。发现错误立刻就改、遇到问题立刻讨教是他一贯的作风。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事通,犯错误是正常的,走歪路是经常的。但若能知错就改、善纳人言,就可以因祸得福,转败为胜。《汉书》上说:“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知己不足,谦虚求教,善纳下言,从谏如流,决非一般领袖人物所能为,而刘邦却非常自然地做到了,这正是大器气质的外在表现。一己一人,两次陈情显示无上谋略刘邦陈情:“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明二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既恭维对方功勋,也表白自家苦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表明自己没有什么本事,
4、破秦纯属侥幸,暗示对方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以使对方放松警惕。“得复见将军于此”,表明自己一向牵挂着对方,这是用“深厚”友情打动人心,使之转怒为喜,转恨为亲。“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把对方生气的责任推给“小人”,一方面表明双方原本并无嫌隙,一方面暗示出自己并未因此不满,一方面暗中询问告密者是谁。一石三鸟,可怖可畏。双方本来是平等关系,刘邦却一口一个“臣”字,一口一个“3将军”,贬低自己,抬高对方,让对方在赞美中不由自主地飘飘然起来。于是,一个英勇无敌的战神,被彻底解除了思想武装。樊哙陈情:“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简明扼要地暗
5、示了杀害刘邦会造成的结局。“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申述了刘邦不仅不应被杀,反而应受褒奖的理由;把刘邦的作为与应得的待遇相对比,表明刘邦确实是一个“大大的好人”。“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窃为大王不取也”,既批评了项羽,又暗中把项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让项羽听着十分受用。这话与刘邦的陈情完全一致,说明他们事先对情况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并做了非常详尽的安排。先之以赞美对方,后之以自我贬抑,解除对方的思想武装;知己知彼,谋定后动,把前前后后的一切行动细节都谋划得具体而有条理,如此谋略,天下何人能敌?一外一内,两次用人显示笼络手段外用项伯:当得
6、知亲善大使项伯送上门来时,刘邦立刻就明白了化解危机的关键。“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刚认识就约为儿女亲家,在封建社会极端重视姻亲血族关系的时代,这是套交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于是项伯成了“自己人”。“秋毫不敢有所近……而待将军”,表白自己没有非分之想。“所以……非常也”,为自己“拒关,毋内诸侯”寻找托辞。“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岂敢反”、“不敢倍德”二语,毫无保留地否定了自己与项羽从前的平等关系,暗示自己承认了现实的君臣地位,使项伯自然而然地站到了自己一边。自称由“吾”到“臣”,对项伯称“伯”,对项羽称“将军”,态度何其恭顺,语气何其柔婉,所显
7、示的姿态又何其可怜,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在这样的攻势面前,庸劣如项伯,焉能不入其彀中?内用张良:刘邦是个最爱骂人的皇帝,上到丞相萧何,下至一般士兵,常常被其辱骂,然而对能够“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从无一语相侵,从无一计不听,恭敬得无以复加。张良因此也以知音相许,忠心耿耿,竭诚尽智。事情危机时,明确向张良认错,虚心求教。赴鸿门宴时,独带张良入帐,随时听其指派;鸿门宴后,独留张良谢罪。前前后后,对张良,前称“君”,后称“公”,尊敬始终如一。对张良之计,百分之百地创造性地实施,使之心旷神怡,自发地“士为知己者死”。一前一后,两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