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13296
大小:2.80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10-09
《第5课《滕王阁序》课件2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5课滕王阁序王勃第二课时学习过程:1朗读课文,研习课文第二部分(2,3段)。2积累疑难字句,理清思路、重点句子鉴赏。课前浏览本文有关秋景的名句历届高考略览04年天津卷: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广西卷: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05高考汇总: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07年高考名句湖南:______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鹤汀凫渚,桂殿兰宫。四川:王勃在《滕》中用“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2011年天津: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福建: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安徽: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012·年山东:鹤汀凫渚,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关于骈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
3、,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品读奇文:诵读第二部分体会骈文声韵上的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思考:第二三段中骈体文有没有体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与句子的对偶(骈文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研习第二自然段诵读,翻译第二段。重要字词积累,句式积累。交代举行宴会的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诗人来参加宴会的过程赴阁途中:俨骖鲱于上路------得天人之旧馆楼阁四周山水: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
4、水之间;写出了滕王阁建筑之宏伟,眺望之广阔积累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研习第三自然段诵读,翻译第三段重要字词积累:第三段
5、: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登阁远眺所见: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望所见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重要古汉语知识积累:1云销雨霁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烟光凝而暮山紫5飞阁流丹,下临无地6川泽纡其骇瞩7.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崇阿”后置8.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响穷(于)彭蠡之滨/声断(于)衡阳之浦”重点研习:读2、3两段后,看看前后景物、心情方面究竟有
6、哪些变化?景物:静—动;暗—明;上—下;实—虚视野:由集中到开阔心情:由欣赏到震惊(既为一种崇高的美所折服,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兴)文以气贯。作者借助于节奏、速度、语气等来体现情感的变化,更让这种情感形成一股气流贯注于行文始终,使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按提示背诵二,三段秋水秋色九月三秋水尽潭清光凝山紫来阁过程俨骖,访风景临长洲,得旧馆阁之所在层峦上出飞阁下临汀渚穷萦回殿宫即体势按提纲背诵课文登临之状:披闼俯甍远望之景山川之美山原旷川泽纡人烟之盛闾阎扑地舸舰弥津雨后天晴云雨彩区落霞
7、孤鹜秋水长天人鸟共乐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按提纲背诵课文赏析名句练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美景。赏析一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又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在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蕴含着天地间生机的涌动,动静结合,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意境深远。超出前人甚远。名句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俗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水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
8、,相映增辉,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组成一组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在句式上不但上下相对,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本句“动”写“落霞”,“孤鹜”,静写“秋水”,“长天”,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