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37632
大小:14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02
《湖北省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曾都一中枣阳一中襄州一中宜城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50分)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钱穆先生曾对西周分封制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其主要含义是A.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B.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D.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及功臣的同时,也分封了先代及殷商的贵
2、族,如宋国。从地理位置看,周的政治中心在西部,东部又分封了重臣姜尚于齐、宗室伯禽于鲁,对宋形成东西夹击之势。B选项符合题意。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的说法不合题干主旨,A选项排除。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2.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A.《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
3、的义务D.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18-【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之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并给了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的任务,从此晋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尚方宝剑”,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可知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
4、务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并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故C选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D选项说法有误。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为民主政治奠基D.国家管理制度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西周时期利用道德礼法维护其统治,秦朝则利用包括郡县
5、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在内的各种政治制度及手段维系对广袤帝国的控制,故答案选D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人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特征,“法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特色,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干扰选项在于B项,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历史概念解读和阶段特征把握。例如,“人治”与“法治”内涵及出现时间的把握。4.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
6、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18-【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
7、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5.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
8、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6.唐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往往先带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