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32536
大小:26.8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02
《党课讲稿__常怀敬畏之心 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畏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常怀敬畏之心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畏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惩腐决心和高度的历史担当反对腐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切腐败必根源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政治腐败的内因。目前,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敬畏缺失、无所畏惧,因此唤醒敬畏意识,是遏制道德滑坡的一个有效途径。儒家历来强调敬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中挖掘梳理其敬畏思想,对今天的反腐或有所裨益。 什么是敬畏 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
2、 敬畏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敬畏”有别于一般的“敬”,也有别于一般的“畏”。“敬”某事物却未必“畏”某事物,比如我们尊敬、敬爱老人,并不是害怕老人。同样的,“畏”某事物亦未必“敬”某事物,比如我们害怕老虎,但是我们并不敬重老虎。只有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1、敬 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而其中宋明理学家对“敬”的重视和阐释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的儒学家,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二程遗书》卷二上),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二程遗书》卷十八),朱熹则对“敬”的涵义做了集大成的阐述,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主一无
3、适”、“整齐严肃”,谢上蔡的“常惺惺法”,尹和靖的“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以畏释敬,“敬只是一个畏字。”(《朱子语类》卷十二)“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朱子语类》卷十二)“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朱子语类》卷十二) 2、畏 “畏”,是畏惧之意,杨伯峻先生将孔子的君子三畏之畏解释为害怕,很多学者并不这样认为,牟宗三、徐复观、李泽厚等先生都解作“敬畏”。因为按孔子的重要思想来源看,“周人的哲学,可以用一个‘敬’字作代表,周初文诰,没有一
4、篇没有敬字。”(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这里的“畏”不是“怕”或“恐惧”;李泽厚先生说:“三畏似均宜作‘敬畏’之‘畏’解。它是‘敬’的极端形态。”(李泽厚《论语今读》)当代学者任剑涛在《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一文中指出,畏可能包含三个方面的复杂意蕴:一是畏惧,这是要人们惧怕一些东西而不至于太过嚣张;二是畏避,也就是因为害怕而远离;三是敬畏,因为敬重,所以惧怕。其中第三个方面才是孔子讲畏的基点所在,更符合敬畏之畏,为儒家敬畏传统确立了价值导向。 敬与畏并不是对立的,甚至从某个角度上是可以相通的。朱子讲“敬只是一个畏字”,敬的引申义中就包含畏,而畏的引申义
5、中也包含敬,比如“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就是指年轻人令人敬佩的意思。因此,敬畏正如蒙培元所说的,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敬畏意识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将敬与畏相叠加,而是将二者相融通。 为什么敬畏 敬畏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无法回辟的问题。敬畏缺失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血缘性、乡土性为特点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加剧,熟人社会对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因此人们的敬畏意识也就随之越来越淡薄了。第二,意识形态。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在打击封建礼教的同时,也把人们对传统道德的信仰给打破
6、了,导致了人民无所适从,老百姓心目中的圣灵、权威瞬间崩塌,敬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来的十年浩劫更是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什么“天不怕,地不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大无畏”意识将革命元勋、章程制度、学术权威等统统推倒。这种失去理性的狂热在给我们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让人们失去了敬畏之心。 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朱熹就特别重视敬的功夫,他认为:“敬之一字,真圣学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晦庵集》卷四十)“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朱子语类
7、》卷十二)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曾经说过:“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当然,这个“惧”并非是指畏惧艰难困苦的懦夫心理,而是对人生、命运及规律的敬畏之感,以及在事业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之意。做人做事,尤其是为官从政必须心存敬畏,慎用权力。“畏则不敢放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周恩来总理常告诫领导者要始终保持一种“总觉得自己对革命有所欠缺,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满意”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就是领导者的“敬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