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娟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高红娟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ID:43426127

大小:21.67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0-02

高红娟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1页
高红娟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2页
资源描述:

《高红娟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泗县屏山镇中心学校高红娟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后写下的一首题壁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千姿百态、雄奇秀丽的庐山,通过描写自己游览庐山的感受,揭示出一个道理: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道理却发人深省,作者把说理与写景紧密结合,堪称哲理诗的代表。二、教学目标1、理解“题、横、侧、缘”等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提、璧、测”等。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三、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积累古诗名句。四、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五、教学准

2、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搜集苏轼、庐山、西林寺的资料。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古时候不少诗人喜欢把诗题写在墙壁上,就是题壁诗。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去江西游览了千姿百态、雄奇秀丽的庐山,游览过后,他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游览庐山的经历和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题西林壁》。(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解题,了解背景1、师:“题”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生交流,理解课题。(出示图片2)2、师:你了解苏轼吗?谁能介绍一下大诗人苏轼?学生汇报。3、师:提到庐山,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看

3、看庐山的风景。(三)初读诗歌,注意停顿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可以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同桌互相检查。2、学生朗读展示。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3、播放朗诵视频,学生仔细听,标出停顿。4、学生按照标出的停顿,练习朗读。5、学生小组朗读展示。(四)研读一二两句,感受千姿百态1、师:(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从几个角度观察庐山?(学生读诗,发现)分别是哪几个角度?(学生反馈,教师板书)2、这几个角度观察到的庐山一样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3、出示图片(包括远近高低等角度),请学生猜一猜图片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并

4、说说庐山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千姿百态、形态各异)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的含义。5、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远弱,近强,高强,低弱。)6、请你边读边想象庐山的景色,感受庐山的千姿百态。(五)学习三四两句,感悟哲理1、师:看了千姿百态的庐山,你能说说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缘”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说一说吗?2、请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再试试“之所以…是因为”来说一说。3、谁能完整地说出诗句含义?学生练习后,指名反馈。4、师:请大家朗读这首

5、诗,注意停顿,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背诵下来。(六)课堂拓展1、师:学习了这首诗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欣赏了千姿百态的庐山,却仍然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可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板书)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3、师:“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4、师: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后写的,那你能说说哪几句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哪几句是写作者明白的道理?这样蕴含道理的哲理诗还有很多,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说说与《题西林壁》有什么共同点。(七)课时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诗歌,默写诗歌;搜集一首哲理诗。八、板书设计: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横侧远

6、近写景高低不识只缘说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九、补充材料:《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