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

ID:43419643

大小:29.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1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_第1页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_第2页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_第3页
资源描述: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方的观点是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当设置年龄上限,对于老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应体现酌予从宽的刑事政策精神。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对一切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家有35个;仅对普通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8个;实践中在一定时间(10年或更长)从未执行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27个。死刑的产生不适奴隶阶级的主观臆断和恣意横行,而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复仇习俗。对此,恩格斯曾以极其精辟的语言指出,“我们今日的死刑,只是这种复仇的文明形式。”(三)从贯彻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角度考察反对死刑适用主体设置年龄上限的观点认为,这样有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不平等的

2、适用法律,无助于实现司法公平公正。(四)从落实刑罚目的的角度考察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指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刑法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次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从实现途径看,特殊预防一方面通过改造犯罪分子成为弃恶扬善的新人,使之不再进行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是淘汰犯罪分子,使之不再危害社会。一般预防,就是预防社会上可能犯罪的人实施犯罪,亦即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防止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走上犯罪的道路。死刑过多的副作用与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相比,中国的死刑适用无疑是比较多的。但这会产

3、生一系列的副作用第一,容易与国际社会产生隔阂,影响我国的社会注意形象。社会主义本来应当是最讲人权的,是最应当尊重人的生命的,但如果世界上相当一部分死刑甚至大部分死刑都发生在我国,就很难使人信服。也许我们会按照我们一贯的思维反驳说:我们判处犯罪分子的死刑,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的人权。但这种说法在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了,原因很简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废除死刑或者不执行死刑的情况下同样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安全,相反,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执行死刑越多的国家,其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安全要好于那些不执行或者少执行死刑的国家。第二,不利于国际和区及刑事司

4、法合作。现在欧盟已经禁止将有判处死刑危险的犯罪分子印度给管辖国,其他一些废除死刑的国家也持类似态度。此种情形令我们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不承诺不判处死刑,外国就不会将其引渡;如承诺不判处死刑,由于我国刑法规定不相符合。此外,我国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地区已经废除死刑,在一些涉港、涉澳的案件中,同一种犯罪在大陆受审和在港澳地区受审,结果悬殊,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和其他一些不好的影响。第三,死刑适用过多过滥,不仅会滋长当权者对死刑作用的迷信,忽略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忽视犯罪成因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健康、人道的文

5、化,不利于树立尊重人的生命的观念。死刑适用太多,会使死刑逐渐变得见多不怪,人们对其强烈印象减弱,自然其威慑作用也就慢慢减退。第一,由于死刑误判不可避免,因此,判处死刑越多,风险越大,而死刑一旦误判,后果将无法挽回。又由于死刑适用在地里、族群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歧视,以及死刑犯在聘请辩护律师的经济实力方面存在的差距,因而很难保证被杀的人就一定是该杀的人。需要破除的几个误区误区之一是片面强调我国的国情特殊。但既然连印度这样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种姓制度残余引发的社会矛盾都异常尖锐的发展中大国都能做到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连俄罗斯、南非这样的转型国家都能在社

6、会治安压力大、群众要求保留死刑的呼声高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废除死刑,我们难道就非得借助死刑来治理国家,就没有更艺术更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误区之二,迷信死刑的威慑力。死刑的威慑力究竟有多大?联合国在1988年和1996年组织的关于死刑与杀人罪的关系的调查中,都得出结论说:没有证据支持死刑比终身监禁具有更大的威慑力;从一般预防的角度,当整个刑法的严厉性降下来,终身监禁成为最严厉的处罚是,想到要再见牢里度过一生,其威慑力不亚于死刑。另外,一些废除死刑国家的经验表明,废除死刑并不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如加拿大,在1975年废除死刑的头一年,谋杀罪的比率为每1

7、0万人中有3.09人,但到了1980年即下降到了2.41人;1999年,下降到1.76人。相反,我国的情况表明,增加死刑的适用也并不能导致犯罪率的下降,例如:我国的伤害罪1982年全国发生20298件,1983年增设死刑后,1993年伤害案件增加到64595件;重大盗窃案1982年发生14404件,1983年对盗窃罪增设死刑后,1993年增加到301848件。误区之三是群众拥护死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人民的名义”、“群众拥护和支持”来证明任何一项政策的合法性,但英国学者阿斯顿的话也许会给我们以启发:“少数的压

8、迫是邪恶的,但多数的压迫更邪恶。因为民众中蕴藏的力量被唤醒,少数人将无法抵挡他们。面对全体人们的绝对意志,他们无可诉求,无可援助,无可躲避。”另一个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