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ID:43417219

大小:23.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01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_第1页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_第2页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_第3页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_第4页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德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大难题,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青少年整体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欠缺、心理教育的空白、理想教育的概念化、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共

2、同制造了这种悲剧。因此,德育观念的更新的德育手段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特征(一)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二)从犯罪性质上看,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因此,青少年以盗窃犯罪最为突出;其次是一些人数众多的犯罪,如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还有一些青少年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一此犯罪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

3、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三)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因素(一)主观方面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诸因素尚处于成长期,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就很容易走极端。一般来说青少年心理上具有以下特征:1、未成年人精力充沛,但心智尚不成熟。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旺盛的精力

4、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能力调节和控制相对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2、未成年人心理结构相对复杂。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封闭。3、未成年人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

5、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二)客观方面1、社会因素。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变,这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一些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接受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其次,不健全的社会控制体系加重社会环境的恶化。不健全的社会控制体系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2、家庭因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

6、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3、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

7、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

8、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