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15755
大小:9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2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一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夫子自道》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2.理解孔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3.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4.理解、背诵和默写名句。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教学难点:探究孔孟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讲解、诵读、讨论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圣”等语言表达对孔子的极端企慕与敬仰之情。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高度赞扬了孟子的“
2、仁政”“仁义”思想。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和《孟子》,去沐浴先哲们思想的光辉吧!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我们民族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我们民族思想的启蒙者和性格的塑造者。《论语》和《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必修读本,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这门学科并没有提供多少知识,而是提供了人生智慧。怎样学习这本书?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释,借助工具书(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
3、化精神;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们尤其注意,教学中要体现选择性,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突出每章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本专题《从孔子到孟子》包括“夫子自道”“天之未丧斯文也”两个板块,谈的是孔孟的志向、生平以及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在教科书中具有导论的性质。因此,要重视之。二、文本研读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注释】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4、家学派的创始人)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自立),四十而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天道的自然运行规律及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而耳顺(一切都能听之入耳,不凭主观偏见拒绝或接纳,而是靠智慧来判断真假是非) ,七十而从(遵从的意思)心所欲,不逾矩(越过规矩,达到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5、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3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激疑:孔子认为达到这些境界,要经历怎样的过程?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
6、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译文】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评析】好学!这里的“学”包括学习历史文献、历史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同时更是指积极实践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再如: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译文】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激疑:除了好学外,还有什么因素呢?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译文】孔子说
7、:“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评析】谦逊!这里的“仁知勇”三美,是“天下之达德”,孔子都具有,子贡认为这可以看作是老师的自我评价。三、文本探究比较孔孟的义利观。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注释】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公元前372年,代表作《孟子》。极力主张王者以仁义治理天下,认为使百姓得以温饱与教育才是国家强盛之本。他被公认为孔子儒家学说最具影响力的继承人,被誉为“
8、亚圣”。这一章是孟子的自我期待和评价,讲的是一个大丈夫的行事准则。【提问】孟子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