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13997
大小:32.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1
《廉洁修身论文——腐败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腐败零容忍腐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痼疾。腐败问题是我国目前形势下最亟待应对与解决的难题,腐败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我想我无须讳言。虽然腐败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对于反腐的决心一向很坚定,那就是必须对腐败零容忍!对腐败零容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也是一个断裂的社会中上上下下难得的价值共识。然而却有人大力支持亨廷顿的观点“一定程度的腐败是帮助轻松地踏入现代化道路的值得欢迎的润滑剂”,觉得适度的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这是
2、何其荒谬的观点!这些都是伪命题!“一定程度”、“适度”的度我们要如何去界定如何去衡量?那些腐败的官员肯定会用自己心中的度为自己开脱!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谬论,在态度上有半丝容忍,那我们的反腐大业必将走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当前我们的政府“腐败零容忍”的表态和追求下,腐败问题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地存在,那么如果一旦我们纵容这样荒唐的观点,默许“适度腐败”论,那么我们的腐败有了理论支持和借口,又将猖獗到何种地步?那么到时候官员更加能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膏民脂了!而势必的,贪腐势力就会越滋润、越膨
3、胀、越泛滥!一篇刊发于《环球时报》的非常引人注目的文章《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中提到,“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还有:“民间也要在大道理上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不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这些观点的实质都是要我们麻醉自己,自我欺骗,天真地以为一定程度的腐败就能解决问题,纯粹是痴人说梦话!而且这种容忍腐败的论调更为险恶的用心在于——曲线要求老百姓做顺民。大家花钱养政府官员,他们是人民的公
4、仆,就应当做到清廉,而不是要老百姓去容忍他们的腐败,就算是一定程度的腐败也不行!要不然我们还是国家的主人翁吗?想想让国人痛心不已的足球吧!正是这种适度腐败论的危害,才使得我们的国足成为了民族的一个耻辱!某个俱乐部通过贿赂裁判,贿赂对方俱乐部的球员来操纵比赛,它可能马上就会赢球,会有很好的排名,短期内球迷会相信它,看球的球迷也会更多,市场的效应比较好,有赞助商青睐,名利双收!当看看结果是什么!残酷的现实就是——足坛贿赂之风肆虐的结果使得我们自1994年以来在足球领域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成效非常不理想。“原本是想通过市场
5、化运作提高我们的足球运动水平,结果却因为赌球、踢假球,使我们足球运动水平越来越差。足坛一些人道德丧失,招致球迷的严重不满!是的!看看我们容忍了什么!我们对于足坛打黑反腐的适度腐败容忍,使得我们今天的足坛陷入如此境地!这还不够给我们敲起警世钟吗?然而又有人提出质疑,贪官越查越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那是因为近年来,执纪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查办腐败案件要远比过去多。但这恰恰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力度是持续加大的,对腐败是“零容忍”的,有案必查,腐败必究。媒体报道的腐败案件和曝光的腐败现象多,说明我
6、们党和国家反腐败更加开放透明,更加重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回望90余年历史,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从来没有减弱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防治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安全风险”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和思考的战略问题。而从中共诞生之日起,每一届领导人对腐败的政治态度都是零容忍!毛泽东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警示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
7、失败的危险。”胡锦涛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强调:对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实行“零容忍”责任追究是“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就”的有效举措。腐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泛滥说明我们民主法治建设的路还很长,惩治腐败本身也是个完善法治建设、加强民主建设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反腐败不动摇的决心,建
8、立完善的惩防腐败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腐败事业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核心环节,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到底!现实或许很残酷,但是我们对于对待腐败,必须零容忍,这是原则和底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