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10091
大小:10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02
《八年级生物下册《变异》文字素材 冀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变异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变异英文名称:variation定义1: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差异。所属学科:古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定义2:亲代与子代间或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基因型或表型的差异。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进化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4:亲代与子代间或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基因型或表型的差异。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太空蔬果-人工诱变的
2、成果变异是指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变异分两大类,即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现代遗传学表明,不可遗传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不会遗传给后代,如由于水肥不足而造成的植株瘦弱矮小;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释义 词目:变异 拼音:bìanyì 英文:Biology]variation 基本解释 1.[vary]∶变化差异 2.[variation]∶生物学
3、用语,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 详细解释 1.怪异的现象。古代多用以称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曰:‘昔尧任舜禹而天下治,虽有洪水之害,不为人灾,变异不及於民,岂况於人君乎!’”宋曾巩《熙宁转对疏》:“未有若是而福应不臻,而变异不消者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有马氏者家,忽见变异,夜中或抛掷瓦石,或鬼声呜呜。” 2.谓标新立异。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
4、虔见诛”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六条腿的牛蛙,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3.变化,不同。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八号》:“我的笑,毓芳和云霖是不会留意这有什么变异,但剑如,她是能感觉到。” 4.生物学名词。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淘汰篇》:“盖凡一切生物之类莫不有所变异。”定义 可遗传变异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
5、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生物突变 染色体畸变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
6、个或1亿个碱基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所产生的人工突变。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精子,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X射线外,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都可被用作诱变剂,以提高突变率。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缺失会引发猫叫综合征突变的分子基础是核酸分子的变化。基因突变只是一对或几对碱基发生变化。其形式有碱基对的置换,如DNA分子中A-T碱基对变为T-A碱基对;另一种形式是
7、移码突变。由于DNA分子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使突变之后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位移,变为不是原有的密码子,结果改变了基因的信息成分,最终影响到有机体的表现型。同样,染色体畸变也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说明。自发突变频率低的原因是由于生物机体内存在比较完善的修复系统。修复系统有多种形式,如光修复、切补修复、重组修复以及SOS修复等。修复是有条件的,同时也并非每个机体都存在这些修复系统。修复系统的存在有利于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也是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G.J.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重新
8、被发现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二倍体生物体型变异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遗传因子的重组。以后对噬菌体与原核生物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组也是原核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方式有细胞接合、转化、转导及溶原转变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受体细胞通过特定的过程将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上,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特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