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工开物》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工开物》教案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文言知识,探究本文行文和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创新: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现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品及背景,分析水稻种植技术所反映的重农思想,感受科学价值和魅力,探索古代科技的现实意义。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科学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2.体会作品中所反映的重农思想,感受科学价值和魅力,探索古代科技的现实意义。学习方法学生自主研读,学生讲解,
2、小组探究,老师答疑,师生互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卡片(结合导学案)一、作家作品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县人。明代科学家。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
3、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二、文体常识《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
4、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卷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卷,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卷垫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书中附图123幅,包括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斤锚、阶梯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内容,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 三、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2.课文翻译
5、(结合课件)四、合作探究1.主旨归纳《稻》中主要谈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天工开物》成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2.重点突破一.《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作者把它作为全书第一篇,有没有特殊含义?提示: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但是作者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
6、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多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鄙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做骂人的话(原话见《天工开物·乃粒》),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二.《稻》中记载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有什么意义?提示:记载了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早秧失水即死以及农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以前
7、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这一方面指导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后世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还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五、课后作业及探究在周边调查《天工开物》中所记述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看看哪些至今仍活跃在民间,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调查报告,探讨思索中国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2.课文翻译(结合课件)二、合作探究1.主旨归纳《治铁》中主要介绍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详细介绍了铁器在锻造过程中的损耗、所需炭种以及如何使铁器更为坚固
8、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2.重点突破一.《治铁》这篇文章是怎样有条理地说明当时的“治铁”工艺的?提示:文章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第二段谈炼铁用炭。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因为用煤炭比较方便,只有在“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是木炭比煤炭的火要炽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