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384397
大小:9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01
《必修一优秀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单元设计本单元学习的三篇文言文中两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一篇属于史传散文。先秦散文指秦朝以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包括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及其他。据《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2)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
2、历史散文的艺术特色:(1)共同点:①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②记叙历史事件的过程详略得当,引人入胜。③运用了合理的虚构和想象,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2)不同点:①从题材上说,《左传》长于描述战争故事;《国语》长于描述传奇故事;《战国策》则长于描述充满了智慧的谏议故事。②从语言上看,《左传》词约义丰,精严典丽,婉转曲达;《国语》厚重浑朴,有时又略显枝蔓沉弱;《战国策》铺陈渲染,辩丽横肆。本单元课文均属历史散文,涉及了《左传》《战国策》和《史记》三部著名史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篇散文又各具特色,每篇选文都能极恰当地体现各
3、自“母书”的创作风格。《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重点写烛之武的言辞,表现他的机智,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同时,对秦穆公的老谋深算(派杞子等驻守郑国)、晋文公及时撤退的冷静沉着等也作了必要的勾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语言精练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象,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篇也是匠心独运,堪称典范。《荆轲刺秦王》记叙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
4、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鸿门宴》记叙项羽和刘邦斗争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的同时,突出了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激烈;通过对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则善于拉拢人心,利用项羽的弱点,避免了被消灭的危险。文言文叙事具有一种简洁的艺术美,要认真欣赏和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的重点:1.了解《左传》《战国策》两部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复习有
5、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2.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3.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4.理解并掌握三篇文章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重要文言虚词的用法。5.背诵重要课文和文段,练习利用注释和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4烛之武退秦师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17用心爱心专心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
6、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本文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情节起伏跌宕,详略得当,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学习时要仔细品味,这是学习的重点。思路方法1.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作适当介绍,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2.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涉
7、及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可用“解题导入法”,先解释《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抓住“退”字,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然后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安排一课时。制作部分多媒体课件。三维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
8、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