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43312954

大小:108.9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二(下)3月假期学习总结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

2、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

3、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

4、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

5、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FI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吋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屮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屮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6、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屮失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B.聘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冃,后來改作吏部考选科冃,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

7、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冃、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万鞋墙梁衡①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楼、耙、车、斗、磨、碌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

8、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②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功: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