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73519
大小:321.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7
《太阳能可能成为世界上头号电力来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应用不是梦想不分寒暑、日益突出的电荒,以及像幽灵一样徘徊的大气污染、酸雨和气候变暖,促使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转向潜能巨大、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国内外许多专家预言,随着石化能源时代的终结和新文明的到来,不用百年,太阳能将成为全世界的主要能源。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还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现实?从梦想到现实,我们需要做什么? ①预测:百年之后,太阳能有望占到全球一次能源的70% 煤、石油、天然气……这些积蓄了亿万年的化石能源,经过数百年的巨大消耗,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枯竭。据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介绍,世界各国的能源研究机构和专家经过缜密测
2、算,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全球化石燃料的生产和消耗峰值将出现在2030—2040年之间。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人类必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 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各类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成为专家们的首选。“不管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还是从清洁性、技术的可靠性来看,太阳能都比其它可再生能源更具有优越性。”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认为。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两大重点方向,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另一个就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即通常所说的光伏发电),其中重点是后者。 根据目前的实际进展和未来的发展速度,专家们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一次能源
3、的比例约为54%,其中太阳能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约为13%—15%;到210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86%,太阳能占67%,其中太阳能发电占64%。 说到我国,专家们指出,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未来的潜力,太阳能都应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的首选——— 我国石油、煤炭资源匮乏:2000年我国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石油可采储量3吨,天然气1080立方米,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9%,11%和4.3%;去年,我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依存度为50%; 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目前我国煤炭年消耗量约为13亿吨,在我国能源总量中的比重超过60%。我国已成为世界
4、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二氧化碳产生的污染不仅对我国的居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还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异常丰富。专家统计,如果把全国1%的荒漠中的太阳能用于发电,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耗电量。届时,新疆、西藏、甘肃等广大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 ②现实:发达国家纷纷抢占制高点,我国亦不甘落后 对于太阳能发电这一高科技事业,发达国家在数十年前就开足马力进行研究、试验和应用。目前,太阳能发电已经进入技术成熟、能够大规模推广的阶段。其中,日本已成为世界光伏发电的先导,2003年底总计安装887兆瓦;是年该
5、国光伏组件生产占世界的50%,世界前10大厂商有4家在日本;2004年,德国新安装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大约200兆瓦,总销售额超过10亿欧元,就业人数约15000人。 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光伏发电从1998年的154.9兆瓦增加到2003年的742.28兆瓦,年平均增长率为36.8%。2004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量是7年前的10倍。如今,无论是日本、德国,还是美国、意大利,光伏发电都已实现了并网发电,数以千计的办公大楼、实验室和数以万计的居民,在享用着稳定可靠、无污染、无噪音、无任何废料排出的太阳能电力。 那么,我国的太阳能利用现状如何?前不久,民间环保团体——
6、—北京地球村带领多位记者前往位于奥运公园东侧的大洋坊太阳能示范楼参观,让大家现场感受了太阳能的魅力:运行中的太阳能空调制冷、采暖和热水综合系统,在冬季可以向各个房间提供热风,在夏季可以提供冷风,春秋季节这个系统可作为太阳能热水器,提供大量科研和生活用水。同时,这个系统还可全年提供开水。 中国太阳能学会常务理事王斯成向大家勾勒了我国发展太阳能的大致历程:1981年建立太阳能光电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太阳光伏发电领域已经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国际市场快速发展的支撑下,2003、2004年我国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
7、2003年达到12兆瓦,约占世界的2.2%,2004年估计达到35兆瓦,约占世界份额的3%。 ③圆梦:政策支持是“关键的关键” 尽管在光伏发电技术上我国并不逊色,但该技术和产品在本国的实际利用却让人汗颜:2004年我国生产的太阳电池/组件中,85%以上都出口到了国外,我国自己应用的少得可怜。 为什么会这样?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胜红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目前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发电的高额成本,而高成本主要来自太阳能组件的生产———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而在规模化生产形成过程中,促进技术进步和政府的法规政策支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8、 马胜红进一步介绍说,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