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智能--绪论

1 人工智能--绪论

ID:43268241

大小:341.0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30

1 人工智能--绪论_第1页
1 人工智能--绪论_第2页
1 人工智能--绪论_第3页
1 人工智能--绪论_第4页
1 人工智能--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1 人工智能--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6-2007年度第1学期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案----详案整体安排总学时数:18*2=36学时上机学时:8*2=16学时学习对象: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学习内容:1)对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2)初步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程序语言实现技术;3)了解人工智能的几种应用;4)了解计算智能中的几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方法、技术;5)了解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下的问题的讨论。学习的方法:1)熟悉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2)了解和熟悉人工智能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及其发展方向3)自主查询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文献

2、,并写出综合性综述。最后通过讨论与讲解的形式对收集、整理和消化的文献知识进行课堂交流。4)进行几项综合性的运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训练具体安排: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应用的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计算智能方法的学习,哲学讨论。推荐参考书(1)《人工智能》,陆汝钤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江苏苏州,1935年2月生于上海,1959年7月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195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为院士。2002年起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陆汝钤院士是我国人工智能领

3、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人工智能》,NilsJ.Nilsson,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3)《人工智能》,戴汝为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云南昆明人。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1950s从事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攻克快速控制的计算难题;1970s年代最早在国内提出并进行模式识别学科的研究,1981年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语义、句法模

4、式识别方法。1980s中期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在知识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用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进行模式识别、联想记忆和形象思维,提供了模式描述与知识表达的统一模型 ,并进一步提出了用物理符号处理、定性物理、可视知识及人工神经网络等综合各种模型的知识系统设计,并在技术上实现。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4)《人工智能极其应用》(第三版研究生用书),蔡自兴,徐光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5)《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二版),蔡自兴,徐光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5、5月(6)《计算智能》,曾黄麟,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7)《造物的困惑—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陈建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2006-2007年度第1学期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案----详案(1)《演化程序—遗传算法和数据编码的结合》,[美]Z.米凯利维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2)《王者之路----机器证明及其应用》,吴文俊主编,张景中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河南汝南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广州师范学院教育软件研究

6、所所长。提出和实现了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把多年来在教育数学研究中所发展的几何新方法用于机器证明,并提出消点思想,创建了几何定理可读证明自动生成的原理和方法。用这个方法可在微机上快速地进行几何证明,计算和发明新定理,并给出易于理解的有几何意义的证明。发展了非线性振动技术。发展了几何算法的研究,解决了初等图形在欧氏空间嵌入等问题。开拓教育数学的研究,提出以面积为中心的几何教材新体系新方法;极限概念的非e 语言和连续归纳法;将自动推理的成果和方法用于ICAI的研究,主持开发了新型智能理科教育软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7、院士。,刘卓军副主编,北京: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2月(3)《神经网络导论》,胡守仁等编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2006-2007年度第1学期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案----详案引言0-1代序(吴文俊国家攀登计划“机器证明及其应用”项目首席科学家。1919年5月12日,上海人,195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Herbrand自动

8、推理成就奖(199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等。)题目:“计算机时代的脑力劳动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对人工智能的主要观点: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人类手的贬值(机械代替人手劳动);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导致人脑的贬值(电子计算机设备替代人脑部分劳动!)。结果:“脑力劳动机械化”(P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