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ID:43227243

大小:822.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0-05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_第1页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_第2页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_第3页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_第4页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6.1.水质污染生物监测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水生生物群落,各类水生生物之间及水生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当水体受到污染而使水环境条件改变时,各种不同的水生生物由于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可用水生生物来了解和判断水体污染的类型、程度。用水生生物来监测研究水体污染状况的方法较:1.如生物群落法2.生产力测定法3.残毒测定法4.急性毒性试验5.细菌学检验等。一生物群落法(1)指示生物:生物群落中生活着各种水生生物,如浮游

2、、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细菌等。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能反映水质状况,称之为指示生物。(2)监测方法1.污水生物系统法按污染程度和自净过程分为几个互相连续的污染带,每一带生存着各自独特的生物,据此评价水质状况。通常将其分为四个污染带,即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和寡污带。各污染带水体内存在特有的生物种群。2.2.生物指数法是指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贝克生物指数(BI)=2nA+nBBI=0时,属严重污染区域,BI=1-6时,为中等有机物污染区域

3、,BI=10-40时,为清洁水区。二二、细菌学检验法水的细菌学检验,在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常以检验细菌总数,特别是检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细菌,来间接判断水的卫生学质量。(1)水样的采集: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并应迅速进行检验。(2)细菌总数的测定: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它是判断饮用水、水源水、地表水等污染程度的标志。其操作过程如下:1)灭菌;2)制备营养琼脂培养基;3)培养(二份平行样,一

4、份空白);4)菌落计数。(3)总大肠菌群的测定:总大肠菌群是指那些能在35℃、48小时之内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杆菌,以每升水样中所含有的大肠菌群的数目来表示。总大肠菌群的检验方法富有发酵法和滤膜法。发酵法可用于各种水样(包括底泥),但操作繁琐,费时间。滤膜法操作简便、快速,但不适用于浑浊水样。Aa、多管发酵法是根据大肠菌群细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呈杆状等特性进行检验的。检验程序如下:1)配备平板基;2)初步发酵试验;3)平板分离;

5、4)复发酵试验;5)大肠菌群计数。b、滤膜法三、水生生物毒性试验进行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可用鱼类、藻类等,其中以鱼类毒性试验应用较广泛。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或强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反应。根据试验水所含毒物浓度的高低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毒性试验可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毒性试验方法可分为静水式试验和流水式试验两大类。四、其他方法用生物监测水体污染程度和毒性的方法还有水生植物生产力的测定、生物体内残毒的测定、致突变试验等。6.1.1浓缩系数(一)定义生物体内某种元

6、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二)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6.1-1浓缩系数的影响因素6.1.2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一)生物浓缩一、定义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注:生物富集用浓缩系数表示。湖水中:DDT:0.0006ppm,水生植物内可达2.1ppm二、形成摄入量大于排除分解消除。(二)生物放大一、定义污染物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叫生物放大。二、因素不同物质

7、:Fe、Ba、Mn、Zn、Cd、As、Cr、Hg等。藤壶,沙蚕(大);牡蛎;蓝蟹最小三、生物积累: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大的现象(三)生物半衰期定义: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污染物在机体或器官内的量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T1/2。T1/2长的,中毒危险性大于T1/2小的;不同器官可以不同。例如:Hg在脑中T1/2长。6.1.3生物污染的特点1.污染物在体内浓度>环境浓度2.污染物在体内毒性>环境中毒性(生物转化的增毒)3.污染物在体内浓度>环境中浓度4.污染物在体内毒性<环境中毒性

8、(生物转化的减毒)5.污染物被生物降解或净化(同时可造成生物浓缩,积累)6.生物体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和抗性6.1.4生物污染的途径6.1.5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各部位的分布规律与吸收污染物的途径、作物品种、污染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的植物,一般分布规律和残留含量的顺序是:根>茎>叶>穗>壳>种子(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动物吸收污染物质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输到全身各组织发生危害。污染物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