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27111
大小:294.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0-05
《环境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环境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黄小武总经理深圳市南方认证有限公司TEL:13590391559一、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充分性合规性可读性兼容性层次性应急预案分级Ⅰ级:企业级Ⅱ级:县、区、工业园区级Ⅲ级:地区、市级Ⅳ级:省级Ⅴ级:国家级企业预案的编制程序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收集必要资料预案的策划与分工环境风险的辨识与评估现有应急能力评估确定应急职责预案编制预案的评审与发布预案的实施与修订环境应急预案内容(1)指导原则(2)事件预防(3)确定职责(4)应急响应(5)应急结束(6)应急物资准备(7)事件
2、调查报告(8)综合预案与专项预案二、现场应急处置2.1生产废水超标排放的应急处置2.1.1主要类型(1)废水浓度和排量突然增大,如电镀业洗缸排放废水、产量突然增加导致废水量增大;(2)废水处理的工艺操作失误,如加药量不够导致废水超标;(3)废水处理设备设施突发故障,短时间不能及时恢复;(4)生产废水的污染物发生了变化,而处理工艺没有相应改变,影响处理效果;(5)废水处理操作人员不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遇紧急情况处置不当。2.1.2应急设施与物资(1)建立应急池,应急池的容量宜能存放企业12小时的正常排水
3、量;(2)设置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切断装置;(3)提升泵;(4)废水监测装置;(5)个体防护装备。2.1.3处置程序(1)监测过程中发现废水超标排放时,应加大监测频次,跟踪确认;(2)当确认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应立即关闭总排放口,并将废水通过连通的阀门和管道导流至应急池;(3)迅速查明超标原因,并采取紧急措施:如果是来水超量或浓度很高,应要求生产部门采取减排或缓排等措施;如果是废水处理人员操作失误,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如果是设备设施故障,应立即修复;(4)废水处理人员通过调整加药量、出水量(延长处理时间)
4、等手段逐渐改善处理效果;(5)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对导入应急池的废水每30min进行一次监测,并将数据提交现场应急处置负责人;(6)当应急池的蓄水量达到其容量的50%,而废水监测数据仍然不能达标时,应要求生产部门部分停止生产,减少废水排放;当应急池的蓄水量达到其容量的70%时,生产部门应停止废水排放,当遇特殊情况不能停止时,应请求环保公司派槽车转移废水;(7)监测数据表明,连续三次污染物的含量均达标时,方可结束应急响应,按正常程序处理废水;(8)应急池蓄积的废水经提升泵转移到处理系统再处理后,达标排放。应
5、急池恢复空置状态。2.2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2.2.1主要类型(1)企业火灾、爆炸事故的消防水携带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流入受纳水体,引起水环境污染。(2)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引起局部空气恶化,威胁公众生命安全。(3)企业因操作失误等意外因素导致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的大量泄漏,造成空气或水体污染。2.2.2处置措施(1)环保主管部门应与政府应急综合管理部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消防主管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及时获取可能次生环境污染的火灾、爆炸事故信息;(2)环境应急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向事发单
6、位或安全生产部门或消防部门了解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概况,包括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名称、企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信息。(3)判断可能的污染物及其排放途径;(4)用沙包或阀门在雨水管道或污水管道拦截废水或危险废物;(5)立即实施环境监测,判断可能的污染程度及趋势;(6)建议现场指挥部实施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转移等措施,防止污染扩大;(7)向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紧急转运危险废物,废水可就近运送至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处理,达标排放;(8)应急结束前,实施现场消洗。2.3交通事故次生环境事件2.
7、3.1主要类型1)矿物油运输车辆意外事故导致油泄漏,污染土壤或水体,这是交通事故引起环境污染事件最常见的类型;(2)运输液化气体、挥发性液态化学品的车辆意外事故引发空气污染或水体污染;(3)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的燃烧、爆炸事故引起空气和水体污染。(4)其他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引起的环境污染。2.3.2处置措施(1)划定紧急隔离带。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首先应由交警部门对道路实行戒严,划定警戒区域。在未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危险程度时,严禁半幅通车。(2)
8、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立即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向驾驶员、押运员询问、查看运载记录、使用应急监测设备等方法迅速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程度、扩散方式。根据事发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依据污染扩散模型,确定合理警戒区域。(3)迅速查明敏感目标。在现场勘察的同时,迅速查明事故点的周围敏感目标,包括1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区(村庄)、公共场所、河流、水库、水源、交通要道等。(4)污染控制。切实采取针对性的堵漏或转移等措施,控制污染物的继续泄漏或扩散;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