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ID:43208968

大小:1.49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10-03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系王莉莉绪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技术研究状况研究对象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1.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营养谱广、代谢活跃繁殖快、数量大、分布广易变异、适应强种类多、界级宽生物分类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病毒界2.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

2、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病毒属之。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分为古生菌(archaea)和细菌(bacterium)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3.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方面:1.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2.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及人类生活;3.构成机体微生态系统(正常菌

3、群)。有害方面: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病害:皮肤型炭疽病害:破伤风、真菌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气性坏疽FungusnailAIDSSARSEbora病害二.研究内容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及与人、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防、治措施,

4、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三.研究目的诊断病原体及其抗原成分、核酸、代谢产物等检测治疗耐药性检测新型药物的研制预防疫苗的研制四.独特研究技术显微技术1676年由荷兰的AntonyVanLeeuwenhoek(列文虎克)首创,可放大266倍原始显微镜无菌技术法国的LouisPasteur(巴斯特)于1857年创立曲颈瓶英国的Lister(李斯特)创立了外科无菌手术无菌技术培养技术德国的RobertKoch(郭霍)于1881年用固体培养基分纯细菌,发

5、现了大量的病原体,并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郭霍法则(Koch’spostulates)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中不存在;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纯培养染色技术德国病理学家Weigert首先用苯胺染色剂染细菌,后来Koch将其改良后用于涂片中细菌的染色。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ChristianGram(革兰)发明了革兰染色(GramStain),并据此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

6、菌两大类。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复红复染G+菌G-菌五.研究状况遗传物质(DNA)的发现源头基因工程的研究工具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模型AB1.取得成就:诊断——病原体预防——疫苗(第一次医学革命)治疗——抗生素(第二次医学革命)目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居第一位。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不断发生;迄今仍有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未发现;某些病原体致病和免疫机制还未阐明;大量广谱抗生素滥用,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

7、的威胁;某些微生物快速变异给疫苗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障碍。1975年以来新发现的病原体及其所致疾病年代病原体名称所致疾病或主要症状传播方式1975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B19)面部、躯干红斑、再障性贫血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垂直感染1976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隐孢子虫病(急慢性腹泻)粪口途径传播、饮用水污染1997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埃博拉出血热直接与病人血液、分泌物接触1977汉坦病毒(Hantanvirus)流行性出血热呼吸道传播、恙螨叮咬等1977嗜肺

8、军团菌Legionallapeumophila)军团菌病空调系统污染、吸入病原体1977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空肠弯曲菌肠炎粪口途径传播1977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丁型肝炎经血、血制品,密切接触、围产期传播1980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T淋巴细胞瘤白血病经血及性传播,垂直传播1981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株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接触感染1982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Ⅱ型(HTLV-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