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

ID:43179577

大小:106.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7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_第1页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_第2页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_第3页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_第4页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专用2018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基础知识梳理素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考基础知识梳理-、记叙文文体知识(一)记叙文六要素一一中考考向:概括情节、事件、文章主要内容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举例《背影》内容概括: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念书(起因),“父亲”(人物)到车站送别(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吋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结果)。(二)记叙文线索一一中考考向:概括行文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记叙的线索”45页]时间线以时间顺

2、序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1'可推移为线索。地点线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关注表不地点转移的词语),如:《滕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从东京到仙台,再到北京,层层展开。人物线以人物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如:《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儿件事。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彖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感情线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

3、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事件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关注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按“起因一经过一结果”或“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思路),如:《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来得有些迟的春天,“我们”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注:记叙文经常有两条线索一一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小能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是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三)记叙文顺序插叙定义:叙事

4、时屮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作用:1.内容上: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原因;③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④突出主旨。2.结构上:①推动悄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②对主要悄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举例:《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倒叙定义: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作用

5、: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彖;③引出下文;④使行文结构更加紧凑。举例:《羚羊木雕》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定义作用举例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顺叙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眼前的紫色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四)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作用: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

6、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举例:《故乡》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真实亲切。但“我”并不是作者本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第二人称(你、你们)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情感交流,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第三人称(他

7、她、他她们)[2017.12]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③作用于物吋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举例:2017安徽《扁担的一生》中,作者提及“扁担”时,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五)写作手法1.常见修辞手法[人教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268〜270页](辨析方法详见专题二考点五“修辞的辨识”)手法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举例与分析比喻[2008.6]辨析:甲(本一体)如(喻词:像、似、如、若、犹、好

8、像、仿佛)乙(喻体)。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表现(或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2008安徽《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To分析:从“如”字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逝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形彖,说明了“我”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