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D:43165558

大小:11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28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9题,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儿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Z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lit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

2、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口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而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町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丿IJ

3、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III來冇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最。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们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粘:警之作。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述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徳;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徳。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

4、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沖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A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Z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选H朱白清《说话》,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C.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

5、,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D.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A.《祝福》屮,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B.《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C.《林黨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箕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D.《烛Z武退秦师》屮,烛Z武劝说秦们时指出“焉用亡郑以陪邻?邻Z厚,君Z薄也”。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耍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6、B.《左传》是外交辞令的典范,《壯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C.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0.君了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6题,15分)轶事之外的辜鸿铭——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对于文人学者來说,没冇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因为,几句第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町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因为,人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

7、力理解其精神。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书斋里的著述,虽说不被大众所赞赏,毕竟还有召唤知音的能力。餐桌上的轶事,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1857—1928)。近代以來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冇诸多妙语,比如辫了、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对于奇谈怪论,“宽容大度”的国人历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