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

ID:43152352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7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述类文本阅读“拙”是屮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屮的一种根木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卬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

2、题有七个大字:“损Z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琛琛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

3、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

4、,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一一天趣的精神。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

5、若拙就说明了这点。B.“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口然造化的痕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

6、的大巧一一拙趣。D.文章提111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口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答案】1.B2.B3.C【解析】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屮信息类题目

7、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儿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能算“巧”,扩大范围。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屮生有。D项,“巧夺天工

8、”就是要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冃,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屮,因此,及时找到选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