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21850
大小:39.6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6
《杜甫《天末怀李白》《明史_戚继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古诗文阅读(共20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鸿雁儿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③,軀魅⑷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冬【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林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題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白尽。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儿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B.意彖与意境是
2、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彖,构建了共同的意境。0.“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僦万千。E.诗歌釆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答案】DE【解析】D项“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理解错误,诗人并没有与李白一起被流放,属于无中生有,李白被流放是,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
3、E项分析错误,一“憎”一“喜”并非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等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魁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衡评:“--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作。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
4、官远游客居秦州(今廿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
5、古代抒情名作。【考点定位】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①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会与投身汨罗的前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言之有理即可)②全诗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与思念。(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尾联虽系想彖之词,但因诗人対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
6、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文釆卓绝薄命遭忌恨,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不知此吋你心境怎样。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山精水怪喜
7、吞过路人。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至第15题。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二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⑧。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
8、《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节选白《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注释】①戚继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