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

ID:43099204

大小:17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5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_第1页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_第2页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_第3页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_第4页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7课 河中石兽(何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7课河中石兽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的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目标展示:1.整体感知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掌握字词的含义,翻译重点句子及课文。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一、新课导入1讲一小故事: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

2、经显示其才华了。2组织学生讲一讲。3引出《阅微草堂笔记》。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1)词语理解①一寺临河干:水边,河岸。②圮于河:倒塌。③阅十余岁:经历。④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⑤尔辈不能究物理:这里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木杮:此,这。⑦湮于沙上:埋没。⑧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⑨啮沙为坎穴:本意是“咬”。这里意为冲激。⑩但知其一:只,仅仅。(2)通假字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①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②

3、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④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5)词类活用①棹数小舟:名词活用为动词,划。②暴涨携之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6)文言句式①省略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介词“于”)地中(“地中”前省略介词“于”)②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应为“于水中求石兽”)3作者名片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河间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

4、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朗读后复述故事。【点拨】文章讲述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例举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寺僧到下游找没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去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最后由事到理,说明了遇事不能凭主观推论的道理。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点拨】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

5、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二)深层理解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四、板书设计一、新课导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在下结论之前是否找到了确切的理由呢?我们能够仅凭自己所想妄下结论吗?作者作此文又是为了揭示生活中的什么道理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走进纪昀的《河中石兽》。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人物1试分析三人寻找石兽

6、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点拨】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与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2从文中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理由,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点拨】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二)走进语言1文中讲学者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

7、物的什么心理?【点拨】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点拨】(1)这段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2)这一段以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

8、的原因,不能想当然。(三)走进写法1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点拨】本文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寺僧根据物体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