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49737
大小:83.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5
《浅析危险源的识别和事故的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隐患特性及其控制措施的应对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黄钟强从事故发生的机理和事故“隐患”的逻辑关系所揭示出的规律性中,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隐患就无事故。因此,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乃至最终目的应当是控制隐患,进而消除隐患(这里指的隐患不仅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且还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以达到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按照海因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隐患的致因有5个方面:M(遗传及社会环境)、P(人的缺点)、H(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D(事故)、A(伤害),通过阻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即防止人的不安全行
2、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过程被中止,从而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更多的不安全行为更多的不安全状态重伤害(事故)轻伤害(事故)无伤害(事故)129300图:海因里希的1:29:300理论所以我们隐患的控制聚焦点,应放在预先性、主动性6的控制或消除不安全行为或者不安全状态,遏制触发事故的条件,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控制(消除)隐患充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本质内涵。隐患的控制绩效是企业安全管理有效性的直接反映,怎样有效控制隐患,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控制隐患必须全方位进行,对人、机、料、法、环整个系统进行认真分析,以便及时掌握系统中隐患
3、因素的动态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一、隐患查找和隐患特性隐患的查找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即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通常可以采取对照/经验、类比的方法来评价对象的有害因素和风险。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多子系统的、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通常采取事故树、事件树等专用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对隐患的分类可以根据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按照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可能导致事故的类别,按照GB6441-1986《企业职业伤亡事
4、故分类标准》进行,采取何种分类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类型和风险特点。隐患从宏观来讲,6可分三大类:设备、设施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状况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将隐患的不同特性归纳为3种类别。试以隐患特性图作定性描述(见图),以便采取相应对策。RTRRTT(a)(b)(c)图隐患特性图(a)中为单项或固定隐患。其危险性(R)与时间(T)成正比。如设备老化、超负荷运行、起重钢丝绳磨损/断裂、设备无防护罩、安全装置失灵、危房等。图(b)中为波动隐患。其危险性(R)的增长或降低呈现出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如工艺参数不当、劳动组织不合理、生产组织不均衡、未按要求使用劳动保
5、护用具以及其他管理缺陷等。图(c)中为随机性隐患。具有突发性,较难以预防。“隐患控制线”以上为事故发生区,以下为隐患潜伏区。如:违章作业、操作失误、其他意外事件等。其中,单向或固定类隐患,明显存在且较容易识别,波动性和随机性隐患不易被发现,往往是重大事故的主要触发因素。安全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发生的事故与这两种隐患相关。一、隐患控制环节和控制步骤控制隐患的全过程可概括为隐患识别、运行控制、检查监视、总结改进四个步骤。即:第一步是隐患识别。如前所述通过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及时准确地查找出隐患,6通常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事故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6、等手段,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国家、地方、行业的法规、标准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安全义务,以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将隐患分等列级。第二步是运行控制。企业在评价分析隐患的同时,还须差异性的制订防范措施,如对重大隐患设定整改目标/建立整改方案、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作业流程、对可能产生重要风险的隐患制订应急预案,强化安全检查等措施,遏制、降低、消除隐患产生的各种类风险。第三步是检查监视。在控制隐患的对策和措施制定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时,要动态并定期的对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安全要素进行监视,对偏离运行标准的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隐患,及时纠正并采取针对
7、性的预防措施,实行“早期治理”。第四步是总结改进。隐患的遏制、降低、消除,是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不能一蹉而就,必须定期进行检视,收集隐患治理过程中涉及的人、机、料、法、环诸环节的信息,综合评估隐患治理的绩效并持续改进。上述四步必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由反馈机制实施循环,达到控制隐患,预防事故的目的,从而切实形成隐患跟踪控制的“反馈闭环体系”。一、隐患控制思路和隐患控制对策事故发生在作业现场,原因却表现在多方面。从大量事故的逻辑分析中可以看出,事故往往是多种隐患“复合反应”的结果。尽管隐患错综复杂,但针对不同隐患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仍然须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