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45245
大小:18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4
《【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选择题(48分)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徳,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屈于祖先崇拜
2、,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商周吋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25.东汉王充在《论衡》屮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Z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继承了秦朝的基本
3、制度B.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初统治者在屮央、地方、法律、礼乐、选官等方面都大体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而汉对这些制度的继承则来自于萧何所收集的文书的记载,所以才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故A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崇尚道家的“黄(帝)老(子)之学”,提倡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C选项“未能充分发挥文书之力”与题干“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相矛盾,故C项错误;汉初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也是得益于萧何所收集的文书上的记载,这并非题干核心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
4、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24.在小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Z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
5、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25.《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故B项错误;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己”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一一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6、•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Z路和建立屮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務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丝绸Z路的开辟,但丝绸Z路不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排除A项;张骞达到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建立和西方联系的是
7、丝绸之路,排除B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是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小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商业经济・丝绸之路29.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宁可少好
8、,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