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

ID:42996190

大小:3.18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27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_第1页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_第2页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_第3页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_第4页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_第5页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理论与实战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8章移动通信的未来——5G课程内容5G概述5G的关键技术5G无线传输技术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5G概述5G全球研发概况5G概述5G应用场景及指标5G概述5G应用场景及指标课程内容5G概述5G的关键技术5G无线传输技术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5G关键技术5G的核心特征是超高速率、超高容量、超低时延、超节能和全覆盖。尽管各大设备商对5G的核心技术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大家一致认为:为满足5G网络性能及效率指标,需要在4G网络基础上聚焦于无线接入和网络技术两个层面的增强或改革课程内容5G概述5G的关键技术5G无线传输技术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5G无线传输技术新型多

2、址接入技术无线资源包括频域、时域、空域、码域和功率域,前三种有子载波正交、插入循环前缀和适当空间距离等成熟的技术保证多用户多址接入的独立性,而后两种在多用户区分时只能通过串行干扰消除SIC技术保证。由于码域和功率域无法保证叠加用户的正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到后两种资源的都称为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华为稀疏码分多址接入SCMA中兴公司多用户共享接入MUSA大唐图样分割多址接入PDMA日本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5G无线传输技术多天线技术通过大规模天线(MassiveMIMO),基站可以在三维空间形成具有高分辨能力的高增益窄细波束,提供更灵活的空间复用能力,改善接

3、收信号强度并更好地抑制用户间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的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研究的重点在于解决基站天线架构设计、基站端预编码、基站端信号检测、基站端信道估计和控制信道性能改进等方面的问题。5G无线传输技术全频谱接入技术全频谱接入技术毫米波通信指频率为30~300 GHz,相应的波长为1~10 mm的频谱资源;优点:可用频谱资源丰富,天线增益高、波束窄,灵活可控,可以连接大量的设备,且已实现10 Gb/s的传输速率;缺点:波长短,因而穿透和绕射能力差,传输损耗更大,通常需要使用多天线波束成形技术去补偿收发信号的增益,在射频器件、系统设计方面需要特别考虑可见光通信波长

4、范围在380nm至780nm(带宽为400THz)优点:传输频段宽、保密性强,且具有无电磁干扰、无需频谱认证、无电磁辐射和节约能源;难点:光源布局、VLC和射频间的无缝切换、双向通信等认知无线电主用户由网络授权使用频谱,而从用户能够通过对系统所处外部环境的实时认知,获取主用户的资源使用情况,并在不产生干扰的前提下,动态使用系统当前可利用的资源来满足自身对速率、时延和频谱利用率等方面的要求。全频谱接入技术全频谱接入技术低频与高频混合组网——全频谱接入频段越高,受障碍物、反射物、散射体及大气吸收等环境因素影响,信道传播损耗越大,信道变化快、绕射能力差。5G通信

5、系统将仍然采用低频段作为核心频段,而高频空口作为低频蜂窝空口的补充,主要部署在室内外热点区域,用以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业务。采用高、低频混合组网,结合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离的架构,利用超密集网络和高频自适应回传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热点场景下的高容量和高速率需求,并能保持较低的布网成本。另外,利用高频通信的窄波束和小覆盖的特点,可用于D2D、车载雷达等新型无线通信应用场景。5G无线传输技术超密集组网与D2D技术通过更加“密集化”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可以获得更高的频谱复用效率,从而在局部热点区域实现百倍量级的系统容量提升5G无线传输技术新型波形与调制编码技术新型多

6、载波技术F-OFDM技术(Filtered/FlexibleOFDM,滤波/灵活的OFDM)UFMC(UniversalFilterMultiCarrier,通用滤波多载波)技术FBMC(FilterBankMultiCarrier,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先进的调制编码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设备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占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同时进行工作,使得通信双方在上、下行可以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的频率,减少传统双工模式中频率或时隙资源的开销,将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近一倍,从而显著提高系统吞吐量和容量课程内容5G概述5G的关键技术5G无线传输技术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5

7、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5G系统网络面临的挑战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5G系统设计5G系统设计5G网络将采用模块化功能设计模式,通过“功能组件”的组合,构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专用逻辑网络。接入平面将引入多站点协作、多连接机制和多制式融合技术,允许诸如无线mesh网络和动态自组织网络等新型组网接入,以构建更灵活的接入网拓扑;控制平面基于可重构的、集中的网络控制功能,提供按需的接入、移动性和会话管理;转发平面具备分布式的数据转发和处理能力,可提供更丰富的业务链处理能力。5G组网部署5G组网部署中心级将以控制、管理和调度职能为核心,例如虚拟化功能编排、广域数据中心

8、互联和BOSS系统等,可按需部署于全国节点,实现网络总体的监控和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