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

ID:42991490

大小:25.4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4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_第1页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_第2页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_第3页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_第4页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新教材 人教版上册《红烛》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红烛》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

2、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诗歌的抒情脉络【教学方法】诗歌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引入作者)大家对这首歌很熟悉吧?这首歌是闻一多先生作词的。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

3、,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二、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

4、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三、《红烛》《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

5、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四、课堂探究,鉴赏文本(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说说你的初读感受。(二)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

6、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明确:“灰”与“泪”两层。2、3、4节——“灰”5、6、7、8——“泪”问题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7、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问题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参考: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

8、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问题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参考: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