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

95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

ID:42955912

大小:34.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4

95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_第1页
95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_第2页
95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_第3页
资源描述:

《95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96年2月获'95全国美术教育论文比赛二等奖儿童学写实性素描之利弊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王大根有位小学教师曾问道:“儿童学习器乐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为何不能同样地训练儿童学写实性素描呢?”许多儿童绘画班也由于教师的擅长,多以写实性素描入手,似乎能从小打好造型基础;家长见子女有美术天才(爱画画),大喜过望,觉得应尽早接受“正规”的训练……。因此,儿童是否适宜学习写实性素描?有何利弊?根据何在?……有必要作一番讨论。一、人得以成才的主客观原因是很复杂的。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决定了并非任何人都能“训练”成某种专

2、业人才的,如画家;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相应年龄的心理基础的支持方可奏效。事实证明,强制性地让儿童学习器乐未必都能成功,必须以儿童内在素质和需要为依据。而与学习器乐相比,写实性素描在心理过程上似乎更为复杂。学习器乐时:眼看乐谱(符号)→视-动协调→手的动作(指法)。一旦记住乐谱后,主要是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和熟练性,以形成一种牢固的中枢控制程序,即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过程。训练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期正是在幼儿期。写实性素描:眼睛的观察→大脑的分析→手的绘画。这里眼睛要看的是具有形状特点、大小比例、特定结构

3、、透视变形、光影色调等关系的立体物,比看符号复杂得多。其中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感受力,还需要一系列大脑的理性分析的参与。在动手画时,也涉及构图、形状、比例等造型能力,浓淡、虚实等绘画技巧,以及一整套严格的方法步骤。同时又需要不断地与实物作比较而对画中形象纠错,这又是一连串的反馈、跟踪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写实性素描在心理过程上肯定比练器乐复杂得多,而从现有资料来看,至少在九~十岁之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具备完成写实性素描所必须的条件。二、有研究资料表明:在视觉敏度方面,1-2岁儿童为0.5-0.6

4、,3岁时可达1.0,4-5岁后才趋于稳定。幼儿视觉敏度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在颜色视觉方面,3岁儿童还不能很好地区别色调(如蓝与天蓝)、明度和饱和度。从4岁起,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能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6-7岁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幼儿按范例选出明度和饱和度相同的图片,其正确率为:3岁-30%,4岁-40%,6岁-80%,7岁-90%高月梅、张弘编著《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123页。。目前心理学中尚无能证明儿童立体

5、形状知觉发展水平的材料。可实践中有些例子能证明儿童形状知觉水平大约需要到十岁左右才逐渐完善起来。儿童画画时自信、大胆,作品具有符号化的造型、主观化的色彩、荒诞的构图和离奇的情节等特点,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也说明儿童的形状知觉是粗略的,对于象不象并不在乎。而到了十岁,儿童开始会因觉得画不象而反复涂改,使画面出现拘谨、呆板,出现“青少年危机”王大根《关于美术教育中“青少年危机”的探讨》,载《中国美术教育》1994年5期。。这正好从反面说明:十岁之后,儿童的形状知觉水平有所提高,才发现了自己画得与对象的不

6、一致。有研究资料表明:三、四年级学生写生时对实物的观察要比一、二年级学生仔细得多,对线条的每一转折处,总要向实物仔细地观看;眼睛从客体转到画面要来回多达75次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88页。,说明此时学生形状知觉有了更高的精确度。世界各国学者较一致地认为儿童在十岁左右进入写实期,说明至此阶段形状知觉才逐渐完善,在绘画中开始产生写实性的新需求。不过,此时的“写实性”需求仅仅是脱离符号化的儿童画,在造型上更象样、多了一些细节而已。以上例子都可说明儿童阶段视知觉发展尚未达到画写实

7、性素描的水平,不可能感受和分辨写实性素描中的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同时在认知结构上也无法理解各种素描原理。还有一个原因是儿童手臂、手指的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还不可能较精确地控制画笔,这也是儿童画写实性素描的困难之处。三、有学者认为,儿童对画的情绪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即自我与外部世界尚未分化开来的状态。12岁后,自我中心主义衰减而主体意识发展,才会开始把绘画当成客体来创造、来欣赏参见[美]V.罗恩菲尔德,W.朗伯特·布里顿《创造性与心理发展》,载《中国美术教育》1991年第1期。。所以,如果要求儿童写生

8、一盘水果,他们认为是画一幅关于这些水果的画,儿童会创造出表现各种水果特点的符号和颜色,但也可能多画只香蕉,或少画个苹果,组合关系与对象也不全一样。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喜欢吃香蕉,或不由自主地少画了一个苹果。如果老师指出这些不足时,儿童会想不通为何不可以多画一只香蕉?画得跟老师摆的不太一样有什么要紧?也许老师也很难对儿童说清其中道理。如果要求儿童画素描,花很长时间去画些毫无兴趣的石膏体或坛坛罐罐,他们就更无法想象画这些玩意有啥意思?为何要画成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