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

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

ID:4294552

大小:4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30

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_第1页
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_第2页
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_第3页
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学习中心乐清电大710015092026姓名张丽学号指导教师陈建新2012年10月8日论郁达夫与富春江的情一、立论依据1.1课题来源以及选题依据郁达夫是“五四”以来有名的作家,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特别在日本、南洋享有很高的威望。郁达夫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遗产。他的小说、散文、随笔、论说文、诗歌,总共在三百万字以上。郁达夫一生坎坷,生活、思想、创作经历错综复杂。对于他的

2、作品呈现出的风格,显露出的个人气质,评论者见仁见智。由于受家庭环境和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他在走向追求革命真理道路的过程中,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曲折的。郁达夫的整个童年,是在故乡浙江富阳度过的。富阳在杭州西南约四十公里,位于富春江畔,是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一年四季都吸引不少游人。作者自幼受到故乡秀丽山水的熏陶,十三岁时就写出了美丽的诗句,“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郁达夫十分熟悉、无比热爱这哺育白己长大成人的故土,因而在许多篇游记中,他不惜笔墨描绘富春江的秀丽多姿

3、。因此,富春江对于郁达夫而言,是儿时与故乡的记忆。1.2课题研究目的及理论意义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与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情感经验和生命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故乡往往赋予了作家的笔以灵气,生命和力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阅历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本源。分析郁达夫与富春江之间的情,是从人文地域角度分析郁达夫生命历程、情感基调、个人气质和艺术文风的全新视角,也是对郁达夫的全新解读。二、文献综述一般来讲,关于“郁达夫与故乡”之间的关系的准确描述,在可见的文献资料上是很难明确定位的。学界对于郁

4、达夫的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他作品中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东瀛化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沉沦”的文人气质和不可多得的感性激情上。其实,郁达夫作为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大家,他的作品不仅有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对情感的怀念,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有他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自然流露。郁达夫对于故乡的情感一部分彰显于他作品中朴实的民俗记述。在郁达夫作品里,很多写的是他小时候的家乡风俗,都别有情趣,也许小时候的记忆特别深刻,也许那个时候更容易让人怀念,所以当时的风俗无论是读书还是节日,都写得很流畅,很清晰。富阳是一个鱼米之乡

5、,衣食不愁,风景秀丽雅致,对郁达夫早年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从脍炙人口的散文《故都的秋》中可以一瞥郁达夫清丽的文风。郭沫若曾指出:“富阳是风光明媚的地方。达夫是生在这样地方的人,我相信他的诗文清丽是受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影响。”郁达夫对于故乡的感情同时也是复杂的。他在1934年写的白传之二《我的梦,我的青春》中,写出了富阳这个县城的凋敝“人家不满三干,商店不过百数”大多居民,“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所靠以度日的,无非是祖遇的一点田产”,或“专以小房子出租,在吃两元三元一月的租金”。这些富有时代

6、特征的勾勒,激起了读者要改变现状的志向和要求。此外,学界对郁达夫和富春江(富阳)的之间关系的关注也以对其散文的研究作为载体呈现出来。郁达夫的小说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赞誉,而他的散文创作成就,并不在他的小说之下。他的散文数量较多,体载纷杂,主要有小品、随笔、杂文、游记、日记、自传,以及某些创作谈和评论。富春江在郁达夫的散文当中作为客体比比出现。郁达夫作品中的风土描写,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态度,真实地描绘出它的时代特征。在不少游记作品中,作者常常即兴赋诗,

7、成为感情的泉口,以借景抒情,托物咏志,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挞伐。1935年10月9日,正当国民党政客们准备大庆“双十节”之际,郁达夫在《过富春江》的结尾,慨然写出了“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疡,偶向西台台畔过,苔痕犹似泪淋浪”的绝句,并戏谑地认为“把它当作国庆日的哀词,倒也使得”借古讽今,无情地嘲讽了奴颜掉膝的国民党权贵们。一、论文提纲3.1前言1、研究背景及缘起2、研究目的3.2富春江对于郁达夫的成长意义1、郁达夫笔下的富春江记忆2、故乡生活对于郁达夫个人气质形成的影响3.3富

8、春江在郁达夫的艺术成就的意义1、郁达夫的散文成就2、故乡生活对于早年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影响3.4富春江在郁达夫的政治思想形成的意义1、从郁达夫的笔下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富阳与中国2、郁达夫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二、参考文献[1]罗以民《天涯孤舟:郁达夫传》,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2]吕洪年《郁达夫作品中的风情描写》,写作,1997年03期[3]徐华龙《郁达夫创作与江南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4]谢豫《谈郁达夫作品的“灰暗”问题》,浙江学刊1981年02期[5]西屏《无双毕竞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