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41180
大小:10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9-22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4题,每小题2分,共8分;5题10分,共18分。)1-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凡植木之性■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其土欲故传其事以为官戒A.以致其性焉尔■B.故吾不害其长而己■C.故曰:弊在赂秦也。■D.凡长安富豪为观游及卖果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本题考查的主要是文内实词和虚词。A本性、天性;习性要求B生长;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管理的意思C所以:旧的,原来的D都翻译为作为。以上文字犬都来自《种树郭橐驼传》和《六国论》【考
2、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川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儿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有以下判断方法:(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高考文言文阅读
3、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口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3)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村”之感。(4)利用字形推断: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
4、途径。(5)互文对举法:儿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6)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7)语境推断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
5、特定的语言环境屮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來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此题主要运用语法推断法、联想迁移法和字形推断法。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女小“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此题考查主要是课内文章,要靠平时积累记忆。2
6、.下面四副对联中不适用于孔子的一项是()A、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徳有范垂人间B、先师功徳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C、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D、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孟子庙联。孔孟本一家,仁义垂千秋,孟子倡犬同,境界理想化。他忧世忧民之心和孔子如出一辙。“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至圣”“盛德”“先师”“儒学”“文童祖,帝王师”用来形容孔子很恰当。【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
7、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乂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Z,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