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栽培技术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

ID:42929230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_第1页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_第2页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_第3页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6-0183-01紫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优质高产牧草,种植一年可连续利用7-9年,是国际性的优良牧草。在饲料配制上,1公斤优质苜蓿草粉可顶替0.5公斤豆饼,可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还具冇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的作用。紫花苜蓿抗旱、耐盐碱(PH<8.0),抗寒,适于在高岗、坡地和平原种植,但不耐涝。一年可收割2-4茬,一般可达500-600公斤(干草)/亩,干草中粗蛋白质含量12-18%,最高可达22%。1选地和倒茬应选择平坦地和缓坡地。以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油沙地

2、或土层深厚的黑土地最为适宜。紫花苜蓿要进行合理倒茬,前茬以麦类、瓜类、大豆、玉米、高梁等作物茬,以及各种叶菜和根菜类茬口为好。向H葵、甜菜、苏丹草、籽粒觅等消耗地力较强的饲料作物,在适时耕翻和施足基肥时也可作紫花苜蓿的良好前作。紫花苜蓿为肥田作物,其后作可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作物。种植在黄土、白浆土、沙壤土等地块上,可起到明显改土肥田作用。2整地和施肥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对整地要求较高,要求秋翻、秋耙、整平耙细,翻地深度在25厘米以上。但耕层较薄的白浆土和盐碱地不要太深,以防进一步白浆化和盐渍化。紫花苜蓿以基肥为主,适当搭配化学肥料。各种厩肥、堆

3、肥、灰土粪肥等都可施用,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为促进紫花苜蓿生长,获得高产,可亩施二鞍15-20公斤,与有机肥料混拌,翻地前施入。3播种3.1品种选择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高产、稳产的品种。如:公农一号苜蓿、801苜蓿、803苜蓿等。3.2种子处理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3-4年。种子硬实率达40%左右。新鲜种子播前要经碾米机碾磨处理,后用风车或簸箕清除杂质,播前晒种2-3天或放入50-60°C的温箱内处理15分钟至1小时,均能提高发芽率。3.3播种期5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为1.3-1.5公斤/亩,播种方法以条播为主,行距为30-60

4、厘米,播后要及时镇压。4出间管理4.1中耕除草紫花苜蓿苗期牛长缓慢,不耐杂草,常因草荒严重,导致大量减产。3.1.1苗期除草从出苗到分枝期的中耕除草,是苜蓿栽培成功的关键。当年采用大垄宽行播种的苜蓿出苗后先趟一遍,消灭垄沟杂草,隔5-7天用锄细铲一遍,同时去掉苗眼杂草。在出现2-3枚真叶、苗高7-8厘米时,出现7-8枚叶、苗高15-20厘米时,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小垄窄播苜蓿也要及时铲掉苗眼的杂草。两年以后的苜蓿,返青前后要中耕除草一次。这不仅可以消灭各种早春的越冬杂草,还可以疏松土壤,防止水分蒸发,对苜蓿的生长有利。4.1.2中期

5、除草每次收割之后,地面裸露,阳光充足,地面会很快长出杂草。要在杂草幼小时中耕除草或趟地一次,不仅可以消灭杂草,还可以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冇利于苜蓿的生长。4.1.3后期除草紫花苜蓿生育后期,恰是形成越冬芽和蓄积养分时期。长有高大杂草的苜蓿地,由于阳光不足和土壤养分过多损耗,降低产量,影响越冬。因此入秋后要彻底清除杂草。随即趟地培土一次,有利于苜蓿的越冬和返青。4.2间苗和补苗苗密,小苗相互欺挤,影响生长。苗稀,常被杂草覆盖,因此耍及时间苗和补苗。采种:紫花苜蓿开花成熟不整齐,要注意适时采种。当植株下部的荚果变成黑色,中部的荚果变成褐色,上部的荚果为黄色

6、时便可收获。由于荚果不易开裂,要用机械脱粒,或用石磯多次碾压,一般亩可产种子20-30公斤。5收获当年播种的苜蓿,可在8月上旬割去草梢饲用,经30-40天的再生长,于封冻枯死前收割。两年以后的苜蓿,可根据饲养需要,在株高60-70厘米时收割,经40-50天的再生长后,进行下一次收割。一年可收割2-4次,最后一次收割留茬8-10厘米,以备积雪防寒。割下后的苜蓿就地摊开薄层晾晒或架干晾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