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人与环境单元测评A(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足,必然会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带来的问题是自然灾害频繁。答案A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
2、是(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答案B3.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D.
3、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解析由题目可以看出,西部的问题在于“生态环境较差”,所以在开发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改善其生态环境。答案A4.下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导致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人们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
4、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答案B5.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解析综合三幅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大,在遭到破坏时反而会缩小;所以,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答
5、案B6.导学号10894086下图为我国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请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曲线为“J”型曲线,表明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C.人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激增影响不大解析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仍然受到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图中曲线虽然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
6、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量却没有优势可言。答案C7.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保护这些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B.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C.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D.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解析保护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但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所以最有效的措施是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移到适宜的地方保护起来。答案B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消费意识有了改变,现在旅游消费逐渐升温,在旅游时,会看到很多游客既不买玩具,也不买衣服,而是专门给老人和妇女买了较多的天麻
7、、三七、藏红花、灵芝、冬虫夏草等动植物干制品。游客的这种做法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科学研究价值B.美学价值C.药用价值D.潜在价值解析题中告诉我们游客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干制品,这些动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答案C9.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