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24845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我国快餐行业调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快餐行业的现状调查一、行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1、屮式快餐发展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积累阶段转化。现代中式快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中,广大企业勇于实践、不畏挫折、克服困难、奋发进取、付出了艰辛努力,在发展中也体现出了摸索性和冲动型的特点。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广大企业积累了经验,看到了不足,不断总结与反思,使中式快餐进入新世纪以來,发展的更加坚实,以理性积累为主的发展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1)发展思路更趋客观性,更加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减少了发展中的盲目与冲动;(2)资本投入更趋合理性
2、,企业讲求实效,投入注璽回报,发展注重基础,扩张注匝生存;(3)市场连接更趋紧密性,企业定位更加贴近市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4)开店分布更趋区域性,人多企业先立足当地和区域扩展,采収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策略,収得实效;(5)内在积累更趋深层性,加强口身基础建设和管理支撑体系建设,不断积累内在功力,追求和维系企业持久发展;(6)企业发展更趋稳定性,人起人落和过于炒作的现象明显减弱,讲求稳扎稳打、稳步发展和不断提升。2、快餐的社会和行业地位得到确立,作用更加突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3、断提高,人们的餐饮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外出就餐更趋经常化和理性化,选择性增强,对消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位特色、卫生安全、营养健廉和简便快捷。快餐的社会需求随Z不断扩大,市场的消费大众性和基木需求性特点表现的更加充分。现代快餐的操作标准化、配送工厂化、连锁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理念,经过从探讨到实践的深化过程,目前以广为接受和认同,并从快餐业扩展到餐饮业,成为我国餐饮现代化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方向。快餐作为我国餐饮行业的牛力军和现代餐饮的先锋军,成为现代餐饮发展的重要代表力屋,对全行业的
4、推动与带动作用不断突ill,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3、行业与企业规模继续扩人,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04年,我国全社会餐饮业实现营业额7486亿元,比上年增怏21.6%;全国餐饮网点超过40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万,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地以较大幅度增长,対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初步测算,全国快餐连锁经营网点100多万个,年营业额可达15()()亿元,将分别占到餐饮业的22%和20%左右,快餐行业规模继续扩人。从餐饮业年度百强企业统计调杏惜况看,快餐企业
5、在餐饮百强企业中占居三分天22001年度的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企业入围12家,营业额占30」%;2003年度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18家,营业额占33.29%;2004年度餐饮百强企业中快餐20家,营业额占33%左右。快餐行业在网点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同时,胡牌企业的发展实力和运营能力更趋看好,内在支撑休系建设加强,发展质量H趋捉升,发展的总休水平不断捉高。4、西式快餐连锁企业迅速扩张,中西融合的趋势增强。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国际快餐晶牌企业在我国迅速扩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04年底,中国肯德
6、基达到1200家连锁店,麦当劳超过600家,比2000年分别增加800家和300家左右,年均开店达到200家和80家,年营业规模分别超过110亿元和60亿元,单店年均营业额在8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快餐以及餐饮行业的领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作川和影响不断扩大。从其发展的特点看,由中国的一、二类城市向三、四类城市延伸,由东部城市向西部城市拓展;金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体系建设和本土化理念基本完成,“立足屮国、融入生活”的思想得到确立;品种开发调整力度加人,中式品种的引入和营养内涵增强,中西融合的趋势更加明
7、显等。5、快餐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空间继续延伸拓展。从近年我国快餐业的发展看,快餐需求走向多样化,快餐企业经营空间不断拓宽,外延口趋扩大,服务领域更加宽广:(1)快餐连锁店持续发展,店态风格更加丰富,连锁经营稳步推进。(2)团体供餐异军突起,专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市场新的亮点。(3)各地早餐工程纷纷启动,一•批快餐连锁企业担当主力,迅速崛起。(4)送餐和外卖发展势头强劲,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前景广阔。(5)快餐食品加工发展速度加快,积极开拓面向家庭的需求服务,受到欢迎。(6)快餐的休闲、便餐色
8、彩有所强化,企业开拓创新与延伸经营力度加强,显示出我国快餐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6、相关行业间的联合更加深入,产业连接逐步形成。随着行业规模扩人和企业实力的增强,快餐业的产业化进程迈出新的步伐,为快餐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证。主要表现在:快餐金业的原料采购、种植养殖基地和配餐配送小心建设增多,连接农业生产、物流流通和工厂化生产加工少配送能力增强:与相关的设备开发和生产供应厂商的合作更加普遍,专项技术设备开发深入推进;企业与教育院校的联合已经启动,在院校定向委托与培养专业人才取得初步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