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砂田地膜覆盖蓖麻集雨增温穴播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总结了砂HI地膜覆需崑麻集雨增温穴播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茬、刮砂施肥、品种选择、播种、出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推广该技术提供指导。中国论文网关键词龍麻;旱砂Uh地膜覆盖;集雨;增温;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8-0081-01砂田开直径20cm的播种穴,播后覆盖地膜,从播种到放苗,麓麻在盖有地膜类似“小温室”的播种穴内生长发育25〜30d,与砂出不覆膜相比,地温提高5〜8°C,出苗提早2〜3d,可有效抵御晚霜冻害,增加有效
2、积温150〜200°C,从而提高二级杲穗的成熟度。放苗后,膜血上形成播种穴相对低洼的“集水穴”,能有效拦蓄降水,将4—6月10mm以下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降水,同时充分发挥砂砾和地膜的抑蒸作用,减少土壤水分损失。0〜20cm土壤含水量较砂出不覆膜提高2.25〜3.14个百分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实现了有限降雨的生物最大转化量。结果衣明,应用该技术可适期早播4〜7d,有效预防晚霜危害,平均每株增加有效果穗数3.11穗,穗粒数增加14.8粒,百粒重增加1.25g,平均单产4.32t/hm2,产
3、值2.16万元/hm2,较砂田不覆膜增产24.95%。为提高西北砂山超麻产区年降雨量300mm左右地块的蒐麻产量,在该地区推广应用砂田地膜覆盖集雨增温穴播栽培技术,以促进蘆麻生产的持续发展。1选地选茬篦麻种植地块要求土壤疏松、耕作层厚、土壤肥力较高,以5年以内的老砂出或新砂出为佳[1],超麻忌连作,应实行3〜5年的轮作制,以豆类、瓜类等茬口为宜。2刮砂施肥为保证肥料充分分解,臣麻种植地块在上年秋季采用穴施、行施施用基肥。施优质厩肥45t/hm2>尿索4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o具
4、体方法:将覆砂刮于两边,肥料条施于15〜30cm中,然后深翻整平[2-3]o基肥肥料施用不足的田块,可于花前追施尿素225〜300kg/hm2,追肥在2株植株中间用追肥器追施。3品种选择选用适应性强、抗旱、丰产、中早熟、出油率高的朵交种,如汾臣10号、淄篦5号、淄蒐2号等优良杂交种。4适期播种4.1播种期H肃及西北地区,超麻的适宜播期为4月上、中旬。中低海拔地区适当早播,较高海拔地区适当晚播。4.2种子处理按用种量25.5kg/hm2备种。精选后的种子摊晒2〜3d,以杀死表而病菌;按用种量0.5%加
5、入50%多菌灵拌种或用250倍液浸种14h,可有效预防篦麻枯萎病。4.3开穴播种与覆膜开穴于春季播前进行,开穴前按膜面宽100cm.操作行80cm的标准全IT1划出覆膜帶,每个覆膜带内点播2行蒐麻,采用穴播,三角形种植,点播穴距膜边20cm,株65cm,栽植密度为27万株/hm2[4]。具体方法:用开穴耙从南到北将砂层刮起,形成南低北高的播种穴,以利于覆膜后穴内最人限度地积蒂热量,发挥“温室效应”。川点播器每穴播2粒种,播深2〜3cnio播后覆宽120cm的地膜,川专用起垄覆膜机具开沟压膜一次完成。
6、若采川人工覆膜,耍在篦麻种植带边缘开深10cm的压膜沟,覆膜结束后每隔60〜70cm用卵石压膜,以防大风揭膜。5山间管理5.1苗期管理出苗后及时杏苗、放苗、补苗,放苗后及时用细砂或掺有锯末等疏松物的细十•及时将孔口封住,以利于雨水入渗[5-7]o为提髙补苗的成活率,在3片真叶前进行移栽补苗。为保证田间植株均匀分布,在3〜4片真叶时进行定苗,每穴留苗1株。4.2及时整枝为促进龍麻果穗的生长发育,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要适时进行打顶、打群尖,去掉次生枝。一-般在当地早霜期前60d进行,北方地区一般在8
7、月20日至9月5日进行。打去小顶,只去掉刚展开的小叶和生长点。杲穗以一、二级为主,三级以后成熟度不好,一般不留,要求全部去掉,每株留5〜8个果穗即可。对于发冇较晚的果穗,要适当剪掉成熟度不好的上半穗,以集中营养发育下半穗。5.3病虫害防治在龍麻的种植过程中,其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疫病和叶枯病[8]。可采取以卜•措施进行防治:-•是采取农艺措施。当在皿间发现病株、病叶时,及时进行摘除、拔除,并进行集中烧毁。二是化学防治。疫病可川25%瑞毒镒锌1000倍液、70%乙磷铝镒锌500借液、72%杜邦克露600
8、倍液、64%杀毒矶500倍液等喷雾防治,5〜7d喷1次,连喷2〜3次;枯萎病和叶枯病可用多菌灵25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发生酚虫,可用卿■•力克1000倍液、虫即克2000倍液、10%毗虫I#2500倍等交替喷防。6适时收获篦麻在朔果果皮变为浅褐色时开始收获,收后堆捂2〜3d,(下转第85页)(上接第81页)果皮变软、颜色发暗后,曝晒脱粒。7参考文献[1]王兆木•麓麻的用途与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2000(5):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