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08811
大小:3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程谢村典型事迹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程谢村典型事迹材料程谢村现有6个自然湾,8个村民小组,358户人家,1548人,另外外来人员65户,275人,现有耕地910亩,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去年人均纯收入7180元,连续两次被孝感市评为“文明村”,年年被应城市及郎君镇评为先进村、先进党支部。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党支部程谢村委会一班人的团结协作,奋发进取,也离不开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他们是这样做的:首先就是加强班子建设,通过不断学习,增强班子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o支部班子建设直接关系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近年来,由于注重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支部一班人团结协作,同舟共济
2、,在支部书记李玉林的带领下,恪尽职守,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正成为群众的“领头雁”。由于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该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在换届选举中连续八届取得连任,成了全市远近闻名的“和谐村”。一、固本强基,认真落实“五个基本”、“七个体系”一是主要负责人象毛泽东时代那样做到了“天天读”,特别是相关政策、法律知识,关键文章、先进事迹他们都认真通读,细心领会,从中吸取精华。他们“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参加任何会议,做笔记是他的一大特点,正因如此,他们不论在任何会议上的讲话和发言,都有独到的理解,超常的建议,总是让领导和与会人员心里一亮。二是抓
3、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学习,他对班子成员规定得有学习纪律,对群众代表和党员规定得有学习例会,各项会议记录本就达三十余本,李玉林同志常说:“人不学习就会说老话,说套话,就没有新思维、新动力,就会走邪路,走叉路,就会代表不象代表,党员不象党员,干部不象干部;就会失去领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三是为学习舍得投入。从2006年至2010年,他们先后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入了30万元,改建扩建了办公活动场所,建起了农家书屋,添置新的办公家具和几套会议桌椅,购买了投影仪和远程教育设施,电脑、打字复印、电子显视屏、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建立了村级档案,修建了农资超市综合服
4、务社等,使群众到村里头坐有桌椅,喝有茶水,阅有报刊,读有书籍,查有资料,看有影视、玩有棋牌,买有东西,看病有医生,健身有器材、场所。二、创建了党建工作的“五抓、五促”模式为了抓好现在的党建工作,我们结合新时期我村的特点,制定了“五抓、五促”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操作下,使我村的党员学习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党员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新的提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抓场所建设,促硬件环境创新。不仅要把党员的活动场所建设好,更重要是管理好,并且要使用好。二是抓经常性的活动,促教育学习创新。我们除了例会式的学习和发资料读本外,每年多次送年
5、青党员拉到东村、大郑、应城等先进兄弟村和景点参观学习,我们在党员中树新风,反对党员端着酒杯、喝着肉汤,说党的组织的坏话,而是大兴讲党的伟大,领袖的英明,组织的正常。三是抓关心党员疾苦,促党员工作热情创新。对老弱病残的党员,我们除了帮其办理民政补助外,还时常亲临医院和病榻探望,送慰问金。我们用丰厚的感情和微薄的资金,换来了他们的热泪和对党的感恩,换来了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四是抓党员干部档案建立,促党员管理创新。我们将党员及家属的基本情况,有何特长等都一一记入档案,以便随时查阅,既方便工作又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党员感到高兴。五是抓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促党员
6、队伍的活力创新。我们连续三年发展了三名优秀青年入党,2008年发展了程涛,21岁,中专学历;2009年发展了李志辉,22岁,大学本科学历,2010年发展了李亚东,23岁,中专学历。优秀青年入党,为党组织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增添了组织的活力。BQ通过以上的“五抓、五促”,使其将我们的组织资源转化成了发展资源,将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发展优势,将组织活力转化成了发展活力。三、凝心聚力,多为群众办实事程谢村是一个经济来路不很宽的村,近几年来,程谢村党支部经常与市人大、新农办、审计、公安、劳动、物价、国土.镇政府沟通,谋求支持,先后争取支持资金40余万元,内部挖潜50
7、余万元,鼓动群众投资、在外成功人士捐款100余万元,除了改扩村级场所投入了30万元外,其余的都投入到了为民办实事中去了。他分三年投入20万元打了三口机井,彻底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2007年投入10万元,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场,建立了环卫专班;2008年投入80万元,修建了2000多米的非机动车道、下水道、通湾路、通户路,插竹篱笆8000平方米,硬化场地近万平方米;2009年投入35万元建起程谢村独立的自来水厂,改造供水管网,做到了全天候24小时供水;2010年投入25万元,启动了农业用水管网化工程,支委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硬劳动力都出
8、去了,在家的都是老幼病弱的人,如果不把水和路搞好,留守人员将无法生产生活。”通过他的努力,程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