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70714
大小:1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验中成长。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用好新教材,让品德与生活课与学生亲近起来,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体会:一、以情施教,寓教于乐。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才能
2、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激活学生情感,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更应该是开启新课标优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一把金钥匙。一位设法巧妙寓情于教学实践之中的老师,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教学意境,才能敲响学生心灵深处的乐学之钟。因此,为了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每次授课之前,我都会主动积极的去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教师的形象魅力
3、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拥有健康丰富的情感,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学生被调动起高昂的学习情绪,教师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注重实践,激发情趣。《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的动起来。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
4、,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学《走进残疾人》,李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单手穿衣服”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艰难。课后,李老师还布置了学生在课外为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也要多关心残疾人。这样,让学生在帮助残疾人做事的过程中,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树立主动帮助残疾
5、人的意识。三、引导讨论,诱发思考。讨论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一一明理一一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讨论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选择一些最重要、最迫切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讨论题。在讨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一一明理一一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
6、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教《天天助残日》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了生活中一些的残疾人如何克服困难坚强地生活的实际例子组织学生讨论。如:社会生活中专为残疾人设置使用的标志和设施有必要吗?我们小学生又能做些什么呢?通过讨论,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总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
7、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在理解感悟中获得经验,逐步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