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普”资料整理

浅谈“三普”资料整理

ID:42870650

大小:25.6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浅谈“三普”资料整理_第1页
浅谈“三普”资料整理_第2页
浅谈“三普”资料整理_第3页
浅谈“三普”资料整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三普”资料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者:徐建中浅谈“三普”资料整理1=(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26H3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实地调查工作已于2009年底基本结束,全国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8万余处。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将进行为期两年的三普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公布普査成果。三普资料能否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检验,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提供依据,其资料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是关键。笔者根据参加三普实地调查及文木登录体会,认为三普资料整理中应对下列四个方血进行亜点的核、校、‘市、补。一、三位一体核位置文物木体的确切位置及

2、范怖I,是保护与研究的基础。在今后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公布文物保护范围、处理与基本建设矛盾时,不仅需耍GPS点,还必须有文物本体准确的文字、图形资料支撑。普杳中文物点的文字登录和绘制位置图工作一般是由两人分别负责的,因登录或绘图失误,出现一些文字皆录与图所绘位置不符的情况。因此,在三普资料整理工作中,要对每一处文物点的位置进行文字、位置图、照片三位一体的核对,包括:1.文字登录的位置•位置图所绘是否相同,与照片拍摄的地理位置是否吻合。2.文字登录的距村距离、距永久性参照物距离、文物木体的四至距离,是否与位置图绘制的相同。3.文字登录的文物本体的周边环境,是否与

3、位置图的绘制、照片拍摄相一致。二、精益求精校坐标根据野外GPS定位仪的使用体会,有下列两点在资料整理中还须进一步校对。1•朋标行政区域位置校对三普资料報理后,将根据GPS点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地图”,但我们在普査测点时发现,位于省、市、县交界处的文物点测量的朋标,在三普软件的电子地图上,偶尔会有一些文物点的GPS点标到了外省、市、县的行政区域内了,出现这种谋差,是电子地图的问题,还是GPS的问题,在资料整理中应进一步校对,以确保《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地图》的准确性。2.坐标测点位置校对在测点记录时,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沿海地区文物测点的位置。笔

4、者2008年在河北沧州地区普查时发现,当地平均海拔高程为3米以上,个别地区只有1米多,而部分古遗址是在两米多深的取土坑内发现的,断面可见较丰富的文化层。如果按要求在遗址中心点(位于取土坑内)测坐标,海拔高程就会出现-1米、-2米的负数,这既不是遗址的实际高程,也与当地已知海拔高程不符。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杳不对移动文物登记表》的“测点说明”栏中就不能只简单写“遗址中心区”,而必须写清楚测点在遗址中部取土坑内,取土坑深多少米。否则,一点小疏忽,就会引起他人的疑问,从而引起对整个资料的质疑。三、分门别类审简介《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屮的“简介”栏,是该处

5、文物文化内涵的简述。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共分六类,在资料整理中,应根据不同类别的数据采集规范、要求,审査其是否较完整地进行了相关的描述,如:1.古遗址与古墓葬主要有位置、面积、遗迹、时代等。其屮,位置应有地理位置及文物点四至;面积则要包括遗迹的分布形态。遗址中应将地表遗物、地层分布和采集标本概括介绍,如陶器的陶系、陶质、制法、纹饰、器形等;墓葬则应将封土形制、人小或者墓室结构、平而形制、出土器物介绍清楚。2.古建筑主要有位置、朝向、而积。群体建筑的平而布局,单体建筑的建筑形式、瓦顶、血阔进深、梁架、装修、台基、附属文物(壁画、碑亥IJ)等。对一些保存鮫好的建筑艺

6、术构件如斗拱、雀替、砖雕、木雕、石雕等,也应有所表述。3.近现代文物近现代文物与古代文物略有不同,古代文物是“以物论史”,而近现代文物可以说是“以史论物”。所以,近现代文物的内涵是其灵魂。因此,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除了记录其位置、血积、平曲布局、建筑形式外,坟主要是耍详细记录与其相关的人物、时间、事件。同时,还应记载被采访人与该处文物或与当事人的关系。如名人旧居,资料提供者是其亲屈、警一卫员、房东还是当时村干部的后人等,以确保史料来源的准确性。四、整体保护补环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屮“环境状况”栏,是三普调查项bl的亮点Z-,它体现了我国

7、文物保护理念从本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提升,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三普资料要为今后的文物幣体保护、研究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在实地调查、登录时,个别资料对“环境状况”重视不够,如“口然坏境”栏,有的资料根据当地《县志》,对文物所在县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河流等进行了择要描述(我们可称Z为大环境),对每一处文物点周围相邻的具体地貌、河流(我们称其为小环境)缺乏描述。而有的资料却正好相反,只有文物点周围的“小环境”而缺少该地区的“大环境”。乂如“人文坏境”,-•般资料往往是对文物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产业状况、人口状况介绍较多,而对当地的其他文化遗

8、产则介绍很少或没有介绍。笔者认为,每处文物点的“自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