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强以及相关现象 2、知道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生活现象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2、难点:大气测量的方法以及公式推理 三,教具 电脑,投影仪,杯子,水,硬纸片,吸管,饮料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动画,引人入境屏幕广播,辅以绘声绘色地讲述:千百年来人们对大气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并不承认它的存在.直到1654年德国学者奥托·冯·格里克做了验证大气压存在的经典实验.他将两个金属半球紧密结合在一起,抽光空气,达到真空,而外面有
2、空气.两侧各用七匹马拉也不见分开,有谁知道,最后每侧各加到几匹马呢?我们看到马夫将鞭子甩得啪啪作响,马嘶啸啸,尘土飞扬.最后砰的一声球裂为两半,八匹马各带半个球一下冲出几百米远,有力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学生活动】 学生由视听感觉到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感觉大气压的存在.[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二)新知构建Ⅰ、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教材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
3、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活动2:师生分析实验.(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那么,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活动3: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1)在刚才
4、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说明.活动4: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知识拓展]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些现象,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1654年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一个杯子中装满水,在杯口放一张硬纸片盖住杯口,将杯子倒过来,杯口朝下,纸片也不会掉下来.(2)我们生活的空间处处存在大气压,而我们都没有感觉,这是因为人体就像开口的铁皮罐,内、外大气相通,各部位内外所受大气压
5、力相同,内外平衡,只有气压不平衡时才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让我们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以及变化.[设计意图] 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Ⅱ、怎样测量大气压?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外面大气压大
6、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2.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
7、g×0.76m≈1.013×105Pa.看了托里拆利实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实验用的是水银,而我们身边最多的液体是水,那为什么这个实验用水银而不用水呢?下面就请大家计算一下如果把水银换成水,那么1标准大气压可以托起多高的水柱?(结果保留到整数)计算过程如下:由p大气=p水=ρgh得h==≈10m.[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改进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学生阅读气压计部分内容,并了解其作用.3.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来估测大气压?(讨论后,逐一
8、投影)(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