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39523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课题论文已发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雍涛邹承俊摘要:校金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的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基木保障,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结合目前我院电子信息分院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作者简介雍涛(1979-)男四川南充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分院分院办公室主任,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管理。邹承俊仃963—),男,四川什郁人,
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分院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2011年度规划课题《农业类高职类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w590111012o课题主持人为邹承俊冃前农业高职类己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多数内容局限于按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定岗实习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理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校
3、企联合办学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距离企业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一线生产的实际状况,实践教学不能保证,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不能合拍。当前校企合作多数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没有从深层次考虑到这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二、农业高职类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制约因素(一)国家的政策与指导因素国际上校企合作模式典型的当属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之所以校企合作能够长盛不衰,效果明显,主要应归功于国家建立了完
4、善的保障校企结合的框架。反过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法》。制度环境的不完善,强制性惩罚措施和引导性鼓励措施同时缺乏,要建立起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稳定机制根本就无从谈起。职业院校与企业能否很好的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而法律法规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因素。因为,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二)学校与企业
5、体制因素“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将是今后中国髙职教育发展的重耍办学方针。如何通过合作发展,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办学体制也是以公办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并存。从高职院校来说,尤其是政府主办的高职,一方面缺乏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固化的办学模式和传统观念较难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仍显不足。从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影响企业成败的因素还十分复杂,很多企业还可以借助体制上的漏洞来获取竟争优势,因而对加强技术改造,推进产晶的升级换代投入不足。我们己经认识到
6、,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在生产或工程中进行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目前企业效益不佳,企业正面临着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利益机制的强化,企业机构缺乏人力物力支持,难以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便学校在利用企业的生产工程环境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因而,尽管学校、学生、家长均认为校外实习対培养实践能力极为重要,但成效并不显著。(三)社会环境与传统观念因素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培养人才的任务在学校,不在企业。但实际上,目前仅凭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必须校企结合。从高校来说,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仍存在着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报考职业院校,社会上对职业技术
7、教育持怀疑态度。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岀现毕竟没有多少年的历史,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对于为企业服务不屑一•顾。教育与经济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企业来说,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欲望不够强烈,还满足于以增加资金、资源、劳动力投入来扩大生产。竞争压力增大,对科技的需要显得急迫,但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尚未意识到这一步,因而与高校合作的动力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己经认识到高职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