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39156
大小:4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23
《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摘要:国资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重大命题,30多年的探索,国有资产的质量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要使国资国企改革健康可持续的深入推进,还有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厘清。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明确不同类型国企的功能,责任界限、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模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领域的各界共识和方向。关键词:国资国企改革监管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72-0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
2、要部署,对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资改革以发挥国有资产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资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的主导作用为方向。国企改革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为方向。国资监管体制的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系统工程,这两项工作的开展是全面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重要举措。一、我国国有企业的特质性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国家所有制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1
3、}是资本社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然而特定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决定我国的所有制建立不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相反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2}为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国有企业完全由国家管理和经营,表现为以下特质:1•特质一:公共产权性。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社会产品和服务可划分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我国的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表现为不可分割性、使用权的非排他性及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等公共产权特性。产权理论最早由科斯提出,指的是权利在一个经济体中的制度安排,明确了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各自拥有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公共产权特性因对产权不能明晰到
4、个人,导致对国有公共资产的过度使用,国家作为代理人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公共产权成为必然。2.特质二:多级委托代理制。从最初委托人到达最终代理人,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制是一种多级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是指通过一系列契约,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用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给予后者一定的权利,并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3}其中授权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委托人,被授权者则是代理人。在这样一个多级委托代理链中全体人民是初始委托人,国有企业经营者是最终代理人,层层的委托代理使得信息不对称,全体人民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是不断弱化的。3.特质三:双重“主体”性。长期以
5、来我国国有企业处在双重“主体”的尴尬地位,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必须按市场主体的特征和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和主导,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职能。企业的经营者由政府任命,具有行政级别并有一定任期,这样的体制使企业经营者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的行为,缺乏经营好企业的动力,决策行为短期化。同时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不断,影响了国企独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及仓ll新能力,也使政府职能发生错位、越位、缺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深入,国有企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国资国令改革扌帀开了序幕我国的国有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社会主义
6、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制度落后的“三落后”局面,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资国企踏上了艰难的改革历程。二、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前,也就是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对国资国企的改革有过两次大的尝试,即1958年的扩大地方分权和1969年的两次改革,但陷入了“统一放一统一放”的怪圈。改革开放后35年,我国国资国企改革一边设计,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4}呈现岀由浅入深阶段性推进特征。以改革涉及重大决定和相关法律出台的时间为界限,把自1978年以来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7、:1・放权让利阶段(1979-1992年)。这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改革主要围绕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和承包经营,目标都是搞活企业,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但这阶段的改革只承认企业的经营权,并不承认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企业不能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主体。承包经营的机制虽有进步性,但忽略了人都是“理性人“这一经济学假设前提,会出现经营者“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现象,因此从短期看,企业的经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