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

ID:42837475

大小:176.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9-23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_第1页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_第2页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_第3页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_第4页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老师,你看他”——对一个爱告状孩子的教育案例一、故事阳光明媚的早晨,大(1)和中(2)两个姐妹班的孩子要去远足活动—西郊公园半日游。由于路途不是很遥远,老师嘱咐大班的孩子要做大哥哥、大姐姐,搀好中班的弟弟妹妹,步行前往。上路后,没走多远,涛涛就大声喊:“老师,佳佳她不搀好小弟弟。”佳佳白了涛涛一眼,无奈地拉起小弟弟的手。——涛涛为什么要告状?这一告状行为对涛涛和佳佳各有何影响?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平等原则?规则意识?一路上,孩子们卿卿喳喳,说笑不停,洋溢着喜悦的心情。涛涛由于东张西望走得较慢,走在他

2、后面的欢欢不小心踩了他的鞋跟,涛涛马上质问欢欢:“你为什么踩我?”欢欢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涛涛不听,吸着嘴告诉老师:“老师,欢欢踩我的鞋跟。”邵老师示意欢欢:“眼睛看着前面,当心点。”欢欢不服气地甩了一下头,涛涛却得意地笑了。——这一次涛涛告状的动机与上一次有无不同?这一告状行为对涛涛和欢欢各有何影响?老师的处理恰当吗?吸引老师注意力?规则要得到老师的肯定?逃避责任?认同的满足感?习惯?老师了解原因;引导到了公园,老师带领小朋友欣赏各种美丽的花儿,一朵朵花儿五颜六色,漂亮极了。老师

3、告诉过小朋友好看的花儿不能摘,是供给游客看的。孩子们非常自觉地排着队伍观看着。在涛涛前面的妮妮看见花盆边有朵黄色的花掉在地上,就忍不住捡了起来,轻轻地放在包里了。涛涛看见了,连声叫喊:“老师,老师,妮妮采花,我看见她放在包里了。”妮妮一听,着急地一边哭一边说:“不是,不是我采的,我是在地上捡的,想带回去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老师点了点头,回头对小朋友说:“花儿真漂亮,老师也很喜欢,公园里的叔叔、阿姨答应我们,可以移栽几盆带回去,种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一听,高兴地蹦跳起来。——这一次涛涛告状的动机与上

4、两次又有无不同?这一告状行为对涛涛和妮妮各有何影响?老师的处理恰当吗?想得到老师赞同;撒谎;嫉妒二、进一步的问题涛涛喜欢告状反映了涛涛什么样的心理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何影响?哪些因素会影响幼儿,使他们喜欢告状?幼儿经常性的告状可能会对他自己带来哪些影响?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你喜欢告状的小朋友吗?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告状问题?三、分析第一次告状,涛涛希望通过告状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首先,应当看到涛涛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他懂得了大孩子应该照顾小孩子,

5、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第二次告状:涛涛不是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与其他小朋友的矛盾,而是直接寻求老师的评判,并希望别人受到批评,从而心里产生一种满足感。首先要看到涛涛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希望借助老师的力量帮自己找回“公道”。说明涛涛对老师的权威地位的认同。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涛涛处于“他律

6、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一阶段的道德思维具有单方面地尊重权威的特点,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而且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因此,涛涛的这一告状行为还是符合他的年龄特征,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涛涛。但是,涛涛在遇到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时,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不会换位思考,也没有试图通过与小朋友的沟通自己解决问题,反映了涛涛对成人权威的过度依赖,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当小朋友因自己的告状而受到批评时还感到得意,说明涛涛的心理已有

7、一些畸变,需要老师或家长及时注意并予以纠正。第三次告状:涛涛心里嫉妒,看到别人有花儿,自己好想也能得到一朵,但捡又捡不到,摘吧又怕被老师看见,于是产生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涛涛清楚地知道“不能摘花”是应当遵守的规则,但出于嫉妒而违反了“不能撒谎”的规则。可见,在涛涛看来,规则是否需要遵守与自己的需求密切相关,而不是认为只要是规则就应当遵守。这反映了涛涛的部分道德认知还处于皮亚杰所定义的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一年龄时期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

8、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可见,涛涛的这一告状行为反映了他的部分道德认知水平落后于实际年龄,是需要矫正的。涛涛为什么会形成爱告状的习惯呢?缺乏自主处理矛盾与问题的练习机会;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教育者的不正确强化;缺乏关注;弱势;还有什么呢?爱告状的孩子总是自认为处于“弱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过度地依赖权威,处于皮亚杰所定义的“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孩子可能会较长期地停留在这一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程度都会带来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