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29260
大小:9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雨之歌》、《浪之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组歌(节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接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2.理解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雨,大自然的恩赐,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给人们带来缠绵的情思。春雨多情温柔,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清高,雨,感动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例:好雨知时节
2、,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来源:学+科+网]我们感受了诗人笔下多姿多情的雨,,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二、作者简介(可见学案P31亦可见课文P76注释①)三、研习课文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经典词语(见学案P31)。(2)、老师范读《浪
3、之歌》,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浪的形象特点。(可让学生结合学案P321/(2)作出回答)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明确:浪是海岸的情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是一个博爱者。(3)、全班朗诵《雨之歌》,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语言过渡:诗人笔下的雨很美,美在它的形象,美在它的心灵。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的雨。如: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
4、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明确:它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透过雨的形象,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注意:结合以上(2)、(3)完成学案P321/(3)解它们来赞颂人类亡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2、句段品读(1)学生朗读《浪之歌》,要求在默读时,结合学案完成P322/(1)①②①黎巴嫩的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造成了诗人与故土的离别。长期的异国漂泊,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念,反而更加爱之深,思之切。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这种情感。这首诗里,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
5、的衷肠。②“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写海浪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你联想中国古诗中类似意境的句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学生默读《雨之歌》,要求学生在默读时找出作者分别用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并概括《雨之歌》的1—4段的内容。(学案P322/(2)①②明确: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雨水滋润了大地。教师:通过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来描绘雨,可以看出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明确:雨是一位奉献着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雨奉献精神。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情
6、感。同学们,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教师: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可以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问题。明确: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教师:“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这句话中,作者把写成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吻”“拥抱”的?明确: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教师:这首
7、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案P32⑤)明确: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3、探究质疑教师:同学们,在诗人笔下,雨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有个性的,也许正因如此,诗人由此感悟到人生。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诗人在歌颂雨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1)“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