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16565
大小:2.11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9-23
《顺乎世界之潮流参考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冲击嬗变抉择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导言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
2、,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19世纪蒸汽机车农耕文明的夕阳和工业文明的朝霞一、巨炮下的震撼——睁眼看世界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
3、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林则徐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请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这两本书分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
4、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地位: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历史现场】《海国图志》的遭遇据统
5、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历史现场】《海国图志》的遭遇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
6、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此时传入日本,正好适合了日本人民改变本国命运的心态,遂掀起轰轰烈烈的“攘夷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与《海国图志》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这一点中日两国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
7、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他们的看法全面吗?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张康有为1898年出版,借用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梁启超指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中国才有出路.谭嗣同大胆批判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冲破“网罗”.严复翻译,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孔子改制考》君主立宪制变法君主专制《天演论》二、甲午巨祸下的世变之亟——维新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与林、魏的
8、思想有何明显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回望110年前,康、梁的主张能被哪些人接受?哪些人肯定会反对?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康有为采取了什么策略?请结合史实说明。思考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想减小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课堂探究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问题四:回首一百七十年来的中国思想解放史,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关注戊戌维新?(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何作用?)【历史现场】谭嗣同的“求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